-
-
王玉彬是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流體力學“興海”學術團隊的科研助理。六年來,王玉彬從一名專業小白成長為課題組大管家,這個過程中,他逐漸參與到項目的全流程,練就“三頭六臂”的本領,為海洋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我是科研助理丨王玉彬:能編書的課題組“大管家”
-
-
常潤龍,2019年10月加入到北京林業大學信息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許福的森林人課題組。
我是科研助理丨常潤龍:從智慧林業“小白”成長為林業信息化“老兵”
-
-
2023年從武漢輕工大學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專業畢業后,聶苗苗以科研助理身份加入該校李社鋒教授課題組,繼續進行科研學習。
我是科研助理丨聶苗苗:爭當科研一線環保“小衛士”
-
-
軟骨染藍、標本透明化、硬骨染紅……透明骨骼染色標本制作耗時長達1至2個月。張立民,作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名科研助理,會根據研究團隊需求制作不同標本,如剝制標本和染色標本,為教學工作以及早期脊椎動物的演化研究提供幫助。他還處理現生動物骨骼,為化石標本研究提供對比材料,盡管工作初期難以適應,但看到自己制作的標本用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張立民覺得“還是為脊椎動物演化的研究貢獻了自己的一點力量”。
我是科研助理丨張立民:給標本做染色
-
-
王營軍,來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5年前碩士畢業時,他懷揣著對農業科學研究的熱愛與憧憬,選擇了成為一名科研助理,希望能夠在這個領域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是科研助理丨王營軍:從科研助理蛻變為技術骨干
-
-
畢業于湖南科技大學的馬銳,現在是蘭州積石藥業馬亞平博士的一名科研助理。
我是科研助理 | 馬銳:扎根一線,用心助力做“好”藥
-
-
如何從陶器、瓷器、漆器等曲面文物表面精準獲取元素信息,是中國文物工作者面臨的難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助理王逸凡所從事的工作,就是用曲面微區X射線熒光成像系統,讓這些復雜結構文物“開口說話”。今年4月,他參與了安徽武王墩墓考古掃描任務,在克服重重困難后成功完成了編鐘架的掃描工作,結果超出預期,為考古和文物保護提供了重要幫助。在王逸凡看來,“用自己的所學真正發揮到文保工作中去,并取得一些小小成果的時候,我覺得我的夢想實際上也實現了一部分”。
我是科研助理 | 王逸凡:我在高能物理所“修”文物
-
-
陳潔是一位有機化學專業的博士,擁有優秀的學歷背景和科研成果。博士畢業后,她沒有選擇企業高薪工作,而是選擇走上科研助理崗位。她說,讀書期間,她曾承擔過導師課題組的部分科輔工作,深刻體會到一名專業、優秀的科輔人員對科研團隊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