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鹽堿地治理有反復性、長期性、頑固性、技術復雜性,要根據成因、當地條件,來綜合判定應當采用的方式。目標要明確、方法要系統,才能確??沙掷m發展。
鹽堿地治理:一場彰顯科技力量的戰斗
-
-
《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總結凝練了近年來國內外沼澤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國主要沼澤的“家底”,為后續濕地的保護恢復、綜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
保護“地球之腎” 他們開出“中國藥方”
-
-
連續舉辦11年,“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動吸引了超過500萬公眾的關注,網絡傳播量超過1億,讓數百名青少年走進核電基地了解核電技術。
讓更多科學幼苗沐浴科普之光
-
-
從首批試點站設立,到167個野外站聯網,國家野外站由點連成片、由片連成網,“全國一盤棋”正在這張大網日益完善的過程中成為可能。
國家野外站:編織一張觀測研究大網
-
-
水洞溝遺址橫空出世,成為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序曲,從而糾正了“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論斷。一個世紀以來,水洞溝遺址共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發掘,發現12個舊石器遺址點,構成了分布于邊溝河兩岸的遺址群。古人類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石器、骨器、裝飾品、動物骨骼化石、火塘等數以萬計的遺物、遺跡。
4萬年前,水洞溝人是怎么生活的
-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有重點地選擇了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地球觀測組織(GEO)和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等國際大科學計劃,積極參與項目分工,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ITER、GEO、SKA親歷者講述 中國走向國際大科學合作前沿
-
-
事實上,培育鉆石只是人造金剛石的延伸產品。世界上一半的培育鉆石產自中國,這個數據背后是中國占據了全球90%市場份額的人造金剛石產業。培育鉆石興起后,國內眾多廠家蜂擁而至,將其視作我國龐大金剛石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這個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只能靠培育鉆石嗎?
小鉆石能否撬動金剛石大產業?
-
-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黨的十八大以來,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被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如何加強瀕危藥材人工替代研究、讓古老的中醫藥繼續大放異彩,成為新時代的必答題。
為瀕危中藥材找尋替代之路
-
-
科技日報記者跟隨執法檢查組調研發現,種子法施行以來,地方育種熱度高漲,審定品種數激增,但同質化嚴重,突破性品種較少,重大育種成果鮮見。要破解種企“小弱多散”、品種“多亂雜”問題,亟須改變育種科研評價體系、強化科企合作以及加強生物育種研發。
小品種井噴、大品種鮮見、品種閑置率高——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
-
-
我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國和光伏發電應用國。光伏板使用年限在25年左右,從2025年開始將有大批量的光伏組件“退役”,如何不讓“退役”組件回收成為阻礙光伏產業綠色發展的“攔路虎”,是擺在全行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在江西、河北、河南、江蘇、寧夏等地,已有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行動起來,搶灘布局這一新興市場。
光伏組件“退役”后,何去何從
-
-
高速建設的天文觀測基地讓冷湖這個西部小鎮重獲新生,這背后是天文學家與當地政府的“雙向奔赴”。
冷湖之變:從空城到天文城
-
-
日前,2023第十一屆成都天一寵博會的舉辦,讓人們感受到了克隆寵物市場的悄然興起。只不過,當克隆技術進入了商業化應用,克隆寵物帶給人們的,除了“天價”的花費,還有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當克隆寵物成了一門生意
-
-
5月29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發布文件,系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文件強調,要確保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在科學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沒有人應該掉隊。在中西部,在鄉村,一線教師正通過各種方法,編織起孩子的科學夢。
科學教育的加法題,中西部學校怎么答?
-
-
深海考古具有技術門檻高的鮮明特點,正是由于我國深水技術裝備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才使深??脊攀聵I發展具有了技術支撐,從設想最終變為現實。
用科技“打撈”歷史
-
-
中國科學家董揚等聯合“一帶一路”沿線為主的17個國家的79位科學家,把葡萄的栽培史提到了11000年以前,解決了學術界對葡萄起源長達百余年的爭議,構建了幾乎覆蓋所有栽培葡萄遺傳資源高精度親緣關系譜系圖,提供了葡萄定向育種和設計育種新技術路徑。
破解葡萄馴化的百年謎題
-
-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60年來,我國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診治患者2.9億人次。中國援外醫療隊以精湛的醫術撫平患者的傷痛,用健康中國的實踐經驗,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