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工作室出品
策劃 章玉興 采寫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記者 李爭粉 葉偉 李洋
近期,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在成都落下帷幕,共有超過3.7萬家企業參賽。12年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累計參賽企業和團隊超過32萬家,引導金融資本投資超千億元;200余家參賽企業成功上市,1000多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大賽已發展成為國內持續最久、規模最大、影響最強的創業比賽。
風起處,吹皺一池春水。一場比賽,何以掀起如此波瀾?它又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圖① 圖為貝達藥業工作人員在生產車間包裝藥品。圖② 佰仁醫療研發的人工生物心臟瓣膜等8項產品均為國內首個獲準注冊的國產同類產品。受訪者供圖?圖③ 由云洲智能等單位聯合研發的自主航行貨船“筋斗云0號”在珠海東澳島首航。新華社記者 鄧華攝
萬千創業者夢想成真的舞臺
在首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的賽場上,一名來自甘肅省白銀市的12歲女孩動情地說:“北京佰仁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佰仁醫療)的帶瓣管道幫我延續了生命,我要感謝許多幫助過我的人,也會把這份愛延續下去,回饋社會。”
現場很多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參賽企業佰仁醫療的答辯人金磊,更是掩面而泣。
佰仁醫療的參賽項目先天性心臟病右心室流出道重建與修復在首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脫穎而出,榮獲企業組第一名。
賽后第二年,科技部設立以企業為主要承接單位的國家科技攻關重點項目,佰仁醫療獲得項目支持。
如今,佰仁醫療研發的人工生物心臟瓣膜、肺動脈帶瓣管道、瓣膜成形環等8項產品均為國內首個獲準注冊的國產同類產品。公司共獲得20余項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并于2019年12月成功在科創板上市。
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已經成為萬千創業者夢想成真的舞臺。
在這個平臺上發展壯大的,還有參加第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的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達藥業)。
“貝達藥業第一款產品鹽酸埃克替尼上市不久,我們就參加了第二屆大賽。一方面希望把我們研發的產品推廣出去,獲得市場認可;另一方面希望借助這個平臺,學習借鑒先進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研發水平。”貝達藥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列明激動地說,從初賽、復賽一路闖關進入全國總決賽,2013年11月,貝達藥業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項目在全國總決賽上獲得成長組第一名。
參賽之后,貝達藥業獲得不少投融資和政府的支持,企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其產品鹽酸埃克替尼相關技術成果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6年11月,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掛牌上市;2023年,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0.4億元。
此后,貝達藥業還深度參與大賽活動,丁列明多次在大賽上分享自身的創業歷程和感悟,并積極擔任大賽評委。
“相關部門通過大賽,可以選拔出更優秀的項目和企業,再通過各種政策扶持,不僅能夠推動企業實現快速成長,助力國家經濟發展,而且能帶動更多的人實現創新創業夢。”丁列明說,在大賽雙創精神感召下,貝達藥業于2017年12月成立貝達夢工場,打造生物醫藥創業創新平臺。“我們的目的就是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平臺,為科學家創業賦能,讓更多企業和科學家實現創新創業夢想。”
同樣參加第二屆創新創業大賽并獲得全國賽初創組一等獎的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賽后獲得地方政府、投融資機構關注,先后完成3輪融資,為企業研發生產儲足了資金,開啟了發展新篇章。該公司目前擁有無人船核心授權專利400多項,掌握無人船艇自主航行、智能避障、協同控制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公司推出環境監測無人船、海洋調查無人艇、安防救援無人艇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先后獲得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全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大獎,連續6年入選“全球最優秀100家海洋科技企業”。
千千萬萬家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上留下精彩瞬間的企業,逐漸成為行業翹楚,正引領著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
靠市場聚資源,形成科技創業良好生態
良好的生態是科技企業萌芽、壯大的最好土壤。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依靠賽事這種市場化的操作,凝聚起科技創業所需的各種資源,形成了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讓科創企業在豐饒的土壤中成長、壯大。
“大賽不僅為年輕創業者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和交流平臺,也為投資者和產業機構提供了尋找優秀項目和合作伙伴的機會。”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深圳松禾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厲偉說,這樣的平臺可以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生態建設,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源投入到科技創新創業中,推動中國科技產業快速發展。
在2017第六屆創新創業大賽成長組比賽中,厲偉作為評委,看中了北京鈦方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鈦方科技)項目的獨特技術原創性和先發優勢,將自己的“邀約卡”發給了鈦方科技,并在2018年進行了戰略投資。
“單從估值角度來講,鈦方科技增長得相當不錯。可以這么說,假如當初沒有雙創大賽提供展示平臺,類似的創業公司很難在初期獲得資本青睞,結局很可能九死一生。”厲偉說。
鈦方科技是一家專注于智能觸覺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多位海歸博士于2015年聯合創立。該企業目前已經將彈性波智能觸覺感知技術應用到筆記本壓力觸控板、汽車碰撞智能感知安全和人車交互等領域。2022年,鈦方科技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
像松禾資本一樣,許多投資機構在大賽上找到了心儀的優秀投資項目。因此,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積極參與大賽活動,很多投資機構的合伙人、董事長,連續多年擔任大賽的各級評委。目前,已有1000多個國內知名投資機構的5000余位創投專家積極參與到大賽評審中;投資機構已投資的參賽企業超過1萬家,累計引導金融資本投資超千億元。
為培育良好生態,大賽不僅吸引投資機構,還著力聚合各種資源,為科技創新創業賦能。
大賽與各商業銀行開展長期合作。10多年中,各銀行累計為1萬多家參賽企業提供貸款授信1180億元。僅招商銀行一家,授信總額就超過了200億元。
大賽集聚了一大批創業孵化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源機構等。其中,中國高新區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連續6年與28個地方賽和全國賽合作,舉辦了229場路演,對接優秀創新項目3797個,其中464個項目獲得融資,總融資額131.6億元。
此外,大賽引進創業輔導,安排了內容豐富的輔導和培訓活動。僅在全國總決賽期間組織的創業培訓活動就達數百場,參與人員數十萬。培訓內容涵蓋創業政策解讀、創業形勢分析、企業管理、融資實務等。
大賽邀請行業龍頭企業發布技術需求,組織眾多參賽企業揭榜。2016年,海爾、延長石油、美年大健康等龍頭企業提出近200項對接需求,大賽官網收到數千個解決方案,到大賽總決賽現場進行對接的企業和團隊超過300家。2017年,海爾、美的、萬向、三星、西門子等30多家大企業參與此項對接活動,500多家參賽企業與這些大企業進行一對一對接,促成了大量技術研發、產品供應的合作。
大賽還吸引了全國各地報刊、電視和新媒體等近1000家新聞媒體,累計報道超過3000萬次,在全國范圍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許多參賽者感慨,從來沒有人把他們這些胸懷夢想、不懈努力的創業者這樣大規模地推到公眾的面前。
采訪中,不少人表示,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已經形成良好的創業生態,相信更多的科技創新企業將在這里生根、發芽、成長、壯大。
選馬變賽馬,構建雙創新機制
如何通過改革,激發億萬經營主體創新創業的活力?這是擺在管理部門面前的難題。
過去,各級各地管理部門為支持科技創新創業,出臺了許多政策和計劃,但主要是通過專家評審選出優秀企業進行資助、獎勵。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探索出新機制——由選馬為賽馬,對決勝選手直接進行資助、獎勵。該機制逐漸為各級和各地管理部門所接受。
“2012年,深圳、寧波等地通過舉辦大賽選擇好的項目并配套相關資源的做法,取得明顯效果。這些嘗試,可以說是對當時科技計劃評選項目機制有益的補充。科技部聯合相關部委,開始積極籌備大賽。”參與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籌辦的時任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處處長陳晴說,回想起當年策劃大賽時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在她的手機里,至今還保存著大賽籌備時的一些珍貴照片。
由選馬變賽馬,有效聚合更多資源支持創新創業,是科技部總結地方經驗、策劃大賽的初衷。12年來,大賽探索出“賽場選駿馬,市場配資源”的有效機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激勵機制。
“由于大賽的權威性、公平性和覆蓋范圍廣等特點,‘以賽代評’已成為許多地方科技管理部門開展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創新實踐。”科技部相關直屬事業單位科技金融處處長陳偉說。
全國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支持大賽選拔出的優秀企業。
在國家層面,中央財政從2016年開始,認可大賽的評審結果,通過大賽這個平臺支持大眾創新創業,使大賽真正成為中央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一項公共產品。據統計,前10屆大賽,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支持了2130家大賽選出的優秀企業,累計支持金額達6.8億元。
在中央財政的帶動下,各地方政府對中央財政獎勵的參賽企業在資金上給予1:1配套支持,累計支持優秀參賽企業3萬余家,總額超過64億元。
科技部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開辟專門通道,從大賽獲獎企業中推薦候選人,使大賽成為參賽企業優秀人才入選該計劃的綠色通道。
各地也為大賽中涌現的優秀人才制定了配套政策。如北京市對獲一等獎企業的核心成員,落戶積分時采用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人員相同核定標準。在這些政策激勵下,北京進入大賽的企業,不斷提升創新水平,已有813家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從第五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開始,上海將大賽與一系列科技計劃項目銜接,包括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科技小巨人工程、科技企業計劃項目等。當年,就有1657家參賽企業獲得超過3.6億元相關項目經費支持。
2019年,深圳進行科技計劃改革,對大賽半決賽晉級選手直接獎勵。2019年至2021年,深圳對198個項目共計資助1.23億元,2022年對197個項目共計資助1.16億元。
浙江省每年從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拿出2000萬元獎勵獲獎企業。江蘇省累計給予267個獲獎項目超過1.3億元的省級科技計劃經費支持。
大賽由選馬變賽馬,使創業激勵更精準、更公平,促使各地政策支持的新機制加速形成,培育了創新創業的肥沃土壤。
持續創新,大賽活力經久不衰
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經久不衰、永葆活力的秘訣在于,秉承水滴石穿的精神,持續接力,不斷探索和創新。
12年來,大賽受到各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為促進科技創業、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招商銀行成立專門公益基金,每年提供大賽經費500萬—1000萬元。政府引導—公益支持—市場運行成為大賽主要模式。
第一屆大賽有4411家企業報名參加,第十二屆參賽企業已達37243家……萬千敢于追夢、勤于圓夢的創業者匯聚在這里,競技比拼,嶄露頭角。
大賽從形式到內容,也在不斷探索、創新中豐富和完善。
從第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開始,為聚焦國之大者,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全國總決賽采用行業賽方式進行,讓大賽向精準服務、專業服務方向邁進。大賽逐步形成了地方初賽+行業賽+全國總決賽的基本模式,并輻射港澳臺地區、技術融合領域、業內龍頭企業和大學生創業群體。
為探索新的創新創業生態模式,第六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專門設立由龍頭骨干企業、行業協會牽頭舉辦的專業賽事,推出“國際新能源及智能汽車大賽”“國際第三代半導體創新創業大賽”“精準醫療專業賽”等。
為促進大中小企業的融通和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大賽從2018年開始舉辦大中小企業融通專業賽,逐步推出了海爾專場、華為專場、京東專場、中國中車專場等20多場大中小企業融通專業賽,助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嵌入大企業的產業鏈中,形成了促進大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合作的有效機制。
為引領創客文化發展,大賽創辦了創客大賽,每屆突出一個主題,先后在可穿戴設備、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領域,通過召開創客沙龍、創客交流會、創客作品巡演、創客進校園等活動,為創客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各級大賽的評委構成也在不斷優化,由以科學家、企業家為主,變為以投資人為主。他們從更多地關注技術,變為更多地關注參賽項目的市場、團隊和資本運作。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檢驗,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得到了各界認可。”陳偉說。
“當今世界,沒有幾個國家有這種規模的創新創業大賽!”在2020年第九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的主題報告會上,多年參與大賽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推廣部總監陳峰稱贊說。
采訪中,不少專家表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懷揣夢想的人在這個舞臺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會有更多的駿馬在這個“賽馬場”上奔騰。
(文中圖片除標注外由視覺中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