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馮志文
在非洲大陸南端的林波波省,廣袤的農田上空,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信號正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的傳統耕作方式。通過引入北斗高精度定位、智能農機導航和農業大數據管理等技術,當地農民成功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田”的跨越,為南非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3月14日,科技日報記者參加了南非文達大學舉辦的“林波波省與文達大學科研戰略會議”。會議深入探討了如何進一步發揮北斗衛星導航試驗設施在促進當地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文達大學綠色科技孔子學院如何進一步服務于中南兩國科技合作等專題,并實地考察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裝置的運行情況。文達大學科技創新處、南非林波波省省長辦公室、文達大學綠色科技孔子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參會。
傳統農業“嫁接”衛星系統
林波波省是南非重要的糧食產區,長期以來農業生產受限于粗放式管理、機械化水平低以及氣候變化導致的資源浪費等問題。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應對極端天氣,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2021年,南非與中國簽署北斗系統應用合作備忘錄,林波波省被選為首個農業數字化試點地區。2024年9月,中國科技部和南非科技創新部共同支持的文達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的“中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遙感應用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啟動。10月,首臺數據接收站在文達大學農場安裝運行。
通過部署北斗地基增強站、配備智能終端設備及開展技術培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給南非農田帶來了深刻變革。
一場田間革命徐徐展開
一場“靜悄悄的田間革命”徐徐展開。首先是精準播種與管理。文達大學科學工程和農業學院的試驗農場經理庫塔瑪女士介紹,北斗導航系統與作物田間管理相結合,可實現作物生長、施肥、蟲害等數據的實時監測,指導農科推廣單位、農場主以及農民精準管理,實現集約化經營并最大程度減少自然災害影響。如果結合使用智慧農機,可依據預設路徑實現厘米級精度的直線播種,避免重復或遺漏,大幅提高種子利用率。同時,搭載土壤成分傳感器的農機能實時分析氮磷鉀含量,按需變量施肥,減少化肥使用量。
然后是智慧灌溉與災害預警。依托北斗定位和遙感數據,農田可被劃分為多個網格,濕度傳感器將數據傳至云端平臺。農民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即可遠程控制灌溉設備,從而大大降低水資源消耗。系統還能結合氣象衛星數據,提前預警干旱或暴雨,幫助農戶及時調整農事計劃。
此外,還有農產品溯源與市場對接。每塊農田的作物生長數據均被記錄在平臺,消費者可通過掃描二維碼了解生產全流程。庫塔瑪女士說,這項技術還可應用到養殖業,加裝了傳感器的牛或羊,其日常飲食、運動等數據被實時監測和分析,既保證了飼養質量和肉質品質,也保證了精確溯源。
中非合作深耕綠色科技
庫塔瑪女士說,文達大學舉辦的數字農業培訓班場場爆滿,每期受訓人數多達400人。嘗到智慧農業和數字經濟甜頭的當地農場主,成為推動北斗衛星試驗系統農業推廣應用的主力。她歡迎林波波省政府開展務實推廣活動,鼓勵更多的農場主接入北斗農業系統,讓更多的人受益,讓南非農業受益。她說:“北斗農業系統的應用,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推動南非農業融入全球數字化浪潮的重要機會。”
隨著更多農田被北斗的“天眼”點亮,林波波省的豐收圖景正成為中非科技合作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注腳。
南非文達大學綠色科技孔子學院由湖北工業大學與南非文達大學合作共建,是非洲乃至全球首個以綠色科技為特色的孔子學院。2023年12月5日,學院在南非文達大學隆重揭牌,2024年2月正式招生運行。學院成立以來,以綠色科技為主線,持續開展國際中文教育、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聯合科研及技術轉移等形式多樣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