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在人工智能(AI)技術狂飆的今天,總是身處潮流前沿的時尚行業也不甘示弱,積極嘗試與AI攜手。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在3月稍早時間的報道中指出,合理使用AI為模特及時尚行業帶來了新機遇。
不過,批評人士也擔憂,AI會導致模特、化妝師和攝影師等職業被淘汰,AI生成形象趨于同質化等問題。同時,未經授權使用AI復制模特形象、不支付報酬等侵權問題也頻頻發生,需要相關法規等對時尚行業使用AI技術進行監管。
助力時尚行業發展
利用自己的AI數字替身,英國倫敦模特亞歷山德拉·貢多拉實現了“同時在兩個地方”工作。
她表示,時裝設計師和零售商可預訂她的數字替身進行拍照,無需她親自前往。這種方案非常節省時間。而且,AI技術為她帶來了新的優勢,其中之一是她的AI替身是“永恒的”——即使她匆匆老去,她的數字替身也能“朱顏常在”。
時尚行業也有不少品牌使用AI技術,以較低的成本為電子商務網站和廣告活動創建視覺圖像。例如,瑞典內衣品牌CDLP麾下Copy Lab工作室使用AI技術,為品牌生成了圣誕節活動的視頻。
CDLP聯合創始人克里斯蒂安·拉爾森表示,他們只是一家小公司,不能去比弗利山莊的房子拍攝廣告。而且,真實地拍攝也有自身局限性:太陽會落山、光線會消失、預算也會用完。但有了AI,就擁有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Genera公司總部位于英國倫敦,是數字化復制領域領導者。該公司負責人阿特姆·庫普里亞諾科以其開展的一項廣告活動為例解釋說,如果他們要在法國阿爾卑斯山為滑雪眼鏡拍攝廣告,整場活動通常需要耗費幾個月時間才能完成,耗資可能高達35000歐元。如果在AI的幫助下,整場活動幾天即可完成,而成本僅需500歐元。
該公司的AI時裝模特系統擁有500名模特數字替身的版權,可根據品牌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模特選擇。
洛杉磯初創公司AI Fashion也利用真實模特照片,生成全新的AI圖像,用于展示各種服飾,為電商網站和時尚宣傳服務。
時尚產品的浪費問題歷來為人詬病,AI驅動的銷售預測和庫存管理或能改變這一點。通過分析海量消費者數據,AI工具能精準預測需求,助力品牌優化庫存配置,減少浪費。
倫理隱私問題值得關注
盡管AI技術為模特等群體提供了新機遇,但也有人擔憂,AI可能使許多專業人士,包括模特、化妝師和攝影師失去工作。
對此,有相關人士稱,模特等職業的角色或許會隨著時代演變而發生轉變,不會完全從時尚舞臺上消失。畢竟,真正的風格與個性,始終掌握在人類的手中。
Copy Lab聯合創始人卡爾-阿克謝爾·華斯特朗則擔心,AI技術可能會使審美標準變得愈發單一。他指出,生成式AI模型是在模特的圖像庫上進行訓練,而這些圖像往往經過潤飾,或反映了占主導地位的“白人”“西方”審美。此外,同一種AI生成器創造出的圖片往往具有相似特征。例如,MidJourney生成的圖片中,模特的嘴唇往往較厚。
為了獲得不太常見的圖像,他對提供給AI的描述或“提示”進行了優化。此外,為了獲得更“真實”的圖像,他還讓這些模型接受“不完美”數據庫的訓練。比如,他在數據庫中添加了包含“普通人的皮膚”之類的圖像。
技術的廣泛運用也引發了關于隱私和倫理的深入探討。例如,模特個人圖片可能會未經本人許可而被復制,并被廣泛傳播。
在倫敦工作的模特伊夫·埃德蒙則擔心,AI模特公司正在使用真人圖像和視頻來訓練其系統。她認為這是一種“侵犯”,因為圖像中的人在這項技術中沒有拿到報酬。
法律監管勢在必行
如何平衡技術發展與個人隱私保護,使AI惠及時尚行業甚至更多人,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美國紐約州州長去年12月簽署了《時尚工作者法案》。該法案將于今年6月正式在紐約生效,其明確規定,在創建或使用模特的數字復制品時,必須獲得其書面同意,并詳細說明此類使用的范圍、目的、報酬及持續時間。
長遠來看,AI模特可與真人模特“攜手”合作,在獲得真人模特授權的前提下,利用真人模特的個人生物信息進行圖像編輯和創作。
AI只是工具,時尚的靈魂永遠是人。未來的時尚行業,應該是技術與人文藝術完美融合,共同打造出更具創新性、更具可持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