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團隊在對抗帕金森病的斗爭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成功解開了一個長達數十年的謎團,確定了人類PINK1蛋白與線粒體結合的具體結構,為開發治療帕金森病的新藥開辟了新道路。這項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
PINK1蛋白自20多年前首次發現以來,因其與帕金森病直接相關而備受關注。帕金森病是目前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但科學家之前尚未完全了解人類PINK1的具體結構、如何附著于受損線粒體表面及其工作原理。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能量工廠,對于需要大量能量的細胞而言,可能包含數百甚至數千個線粒體。PARK6基因編碼的PINK1蛋白可以檢測并標記受損線粒體,幫助去除這些線粒體,從而支持細胞存活。
在健康個體中,當線粒體受損時,PINK1會聚集在線粒體膜上,并通過泛素這種小蛋白質發出信號,表明需要去除這些損壞的線粒體。PINK1介導的泛素信號是受損線粒體特有的,如果PINK1發生突變,則會導致斷裂的線粒體在細胞內積累。此次研究揭示了人類PINK1的具體結構及其如何在線粒體上組裝和激活的過程,這是帕金森病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團隊詳細描述了PINK1工作的四個步驟,其中前兩個步驟是以前從未觀察到的。首先,PINK1感應到線粒體損傷,然后附著在受損的線粒體上。一旦附著,它就會標記泛素,接著泛素與Parkin蛋白相連,以便受損的線粒體能夠被回收。這是科學家首次看到PINK1如何對接到受損線粒體表面,發現了作為對接位點的一系列顯著蛋白質,同時也首次觀察到帕金森病患者中存在的突變對人類PINK1的影響。
團隊希望通過這些新發現,找到一種藥物來減緩或阻止PINK1突變患者的帕金森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