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駐德國記者 李山
近日,由總理府委托的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提交了《2025德國研究、創新和技術能力評估報告》。
報告強調,官僚主義障礙、決策過程緩慢以及關鍵技術投資不足阻礙了德國的創新,報告提出,未來德國應在創新方面“迎頭趕上”。
德國創新發展面臨壓力
報告指出,盡管聯邦政府有很高的研發和創新政策雄心,但尚未成功激發轉型所需的創新動力,使研發和創新政策更加有效。報告針對三個具體問題進行了分析。首先是數字化和脫碳作為結構性變革的驅動力;其次,德國在量子技術研究領域目前占據國際領先地位,應抓住機會繼續前進;第三是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創新,確保清潔水的安全供應。
報告認為,自2018年以來德國的專利申請量逐步下降,反映了近年來德國創新能力面臨巨大壓力的現實。在增長動力和研究與創新(R&I)方面,德國總體上落后于中國、日本、韓國和美國等領先工業國家,也低于歐盟平均水平。創新率和競爭力不斷下降,技術差距持續擴大,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材料科學等領域。
此外,德國曾經引以為傲的良好研發體系正承受巨大壓力。德國的監管障礙和冗長的審批程序阻礙了公司尤其是初創企業的發展。研究和創新政策中許多雄心勃勃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都陷入停滯。從經濟政策的角度來看,德國面臨持續的經濟疲軟和嚴重的結構性弱點,卻沒有提出有效的經濟刺激計劃。德國迫切需要采取快速措施來加強德國作為創新之地的地位。
研究與創新政策應更有效
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成員、帕紹大學組織、技術管理和創業系主任卡羅琳·豪斯勒表示:“我們需要重新啟動連接政治、科學、商業和投資者的飛輪。現在需要創造框架條件,以便利用突破性技術和創新提供的機會。在這方面,必須鼓勵創業主動性和承擔風險的意愿,降低失敗的高昂成本,減少過多的規定和報告義務。這不僅可以為企業創造自由,也能擴大政府有效行動的范圍。”
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向德國總理提出的一個主要建議是:研究和創新政策需要有清晰的愿景和戰略、明確的戰略指導方針和更強的主動性。所有部委都必須參與其中。他們建議將研究和創新政策的職責集中到聯邦研究、創新和技術部。最終創建一個數字化部門,概述數字化轉型的總體路線,制定戰略并以協調的方式推動其向前發展。
圍繞將研究和創新政策變得更加有效的目標,委員會還提出了很多其他建議。例如撥款數十億歐元用于深度科技,滿足一定資金需求并在稅收上給予優惠;加強德國聯邦突破性創新機構SPRIND(該機構定位類似美國DARPA)的功能,推動軍用和民用研究的協調發展;實施數字化管理,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有策略的產業政策,不盲目融資,而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市場開放等。
重點關注量子技術潛力
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表示,量子技術有望在各個領域帶來突破性創新:從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和超精密傳感器到高度安全的通信系統。得益于在量子物理領域出色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發,德國完全有能力長期跟上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競爭,并在這些未來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盡管許多量子技術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但今天必須確定正確的戰略方針。
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建議新德國政府通過國家量子戰略為量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創建一個連貫的框架。量子研究需要復雜且高度專業化的基礎設施和長期的承諾。因此,需要政治支持和長遠規劃才能成功推動開創性的量子項目。這包括長期且靈活適用的技術路線圖、有針對性地擴大具有明確研究重點的區域創新集群、輕松獲取最先進的研究基礎設施以及建立量子基準測試平臺等。
此外,德國還必須協調整個歐洲的努力,并加強國際合作。豪斯勒表示,作為單一參與者,德國在量子計算領域的國際競爭中會遇到困難。因此,密切合作和匯集歐盟內部的力量對于未來實現“歐洲制造的量子計算”至關重要。創建一個強大的歐洲創新生態系統,讓研究機構、企業和投資者跨越國界建立網絡并協調他們的活動是關鍵一步。為了保持國際競爭力,有針對性地提升德國對國際頂尖研究人員的吸引力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