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兵 范晨芳
軍事醫學是綜合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在引領醫學科技創新的同時,廣泛汲取臨床、基礎與預防醫學的科技成果,推動自身的創新發展。
縱觀國際舞臺,美國、英國的軍事醫學期刊已是百年品牌。雖然我國軍事醫學科研水平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缺少一個展示與交流該領域成果的國際化平臺。為適應世界軍事革命和科技發展大勢,擴大我國在國際軍事醫學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軍事醫學研究(英文)》(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以下簡稱MMR)于2014年應運而生。創辦MMR是推動通用醫學科技創新發展、打造軍民融合科研共享平臺的具體實踐。
打破對軍事醫學的固有印象
MMR在創刊之初,面臨的一大挑戰便是如何打破外界對其內容范疇的固有認知,即期刊收稿是否僅限于戰時創傷救治、特種醫學等戰時或戰場相關內容。鑒于此,我們更加意識到創辦本刊的使命與責任之重大。因為現代軍事醫學早已經發展為一個以傷病救治、健康維護、能力提升和新質戰斗力生成為主導的全維化任務創新體系。
十年來,期刊始終以引領軍事醫學創新發展和科研人才培養為核心,不斷拓展“現代軍事醫學”學科內涵與外延,持續向科研群體普及軍事醫學與普通醫學的交叉融合和優勢互補作用,持續打造一個軍民及交叉融合發展的開放創新生態體系。
鏈接美德英等軍隊醫學中心
我們秉承“為科學家辦刊、由科學家辦刊”的理念,以重癥醫學這一國際學術交流活躍的學科為突破口,誠邀美國匹茲堡大學終身教授擔任國際執行主編,由其拓展相關學科國際知名專家進入編委團隊。
國際休克學會主席蒂莫西·R·比利亞爾院士和知名期刊《休克》(Shock)主編伊爾沙德·H·喬德里先后受邀擔任期刊顧問。他們貢獻了膿毒癥、休克和創傷等方面的重要文章,提出和探索了創新性的診治理念及方法,對改善重癥傷病員的預后有重要臨床意義,還推動了免疫學、感染病學學科及相關醫藥技術融合研究的發展。這些文章均成為當年高引用文獻,極大提升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在MMR未被SCI收錄前,國際稿件占比已高達70%—80%。目前,作者群體涵蓋了哈佛大學醫學院、斯坦福大學等國際頂級醫學機構,以及美、德、英等國軍隊知名醫學中心。期刊擁有來自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余名審稿專家。90%以上的稿件均經兩位以上國際同行評議,嚴格把關學術質量。
堅持前瞻性、預見性和跨學科性
MMR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在選題策劃上始終堅持前瞻性、預見性和跨學科性。
我們策劃了再生醫學、生物新材料、AI醫學等前沿和關鍵技術研究專題,發布了20余部疾病診治專家共識和指南,充分展示了現代軍事醫學平時戰時銜接有序、研發應用緊密結合、軍民通用性強的特點。
MMR倡導前沿科技交叉融合研究以及臨床與實驗雙向互動的轉化研究。例如,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院士團隊為解決基層部隊骨傷高效防治的科技難題,創新性地研發出一種兼具免疫調節、促血管生成和促成骨分化功能的壓電水凝膠組織工程支架。這不僅為軍事醫學領域提供了新型骨修復材料,還有望降低醫療成本,減輕患者疾病負擔。還有一項我們印象頗深的是加拿大國防研究與發展部多倫多研究中心亨利·T·彭教授主導的研究。該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學習對出血性創傷救護的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與預測等方面的優勢,為開發臨床個性化創傷診治模型提供了重要決策支持。
這些成果為軍事與民用醫學實踐、多學科迭代更新拓展,以及醫學研究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持。
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國內外同仁的傾力支持和精心培育下,MMR的內涵品質、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影響因子在醫學綜合和內科學領域的325種國際SCI期刊中居第9位,并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等榮譽。
任重道遠,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我們期待更多國內外醫學專家、學者加入辦刊隊伍,共同用心血和智慧澆灌軍事醫學這棵常青之樹,為維護人類健康與生命安全、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作出更多積極貢獻。
付小兵系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研究(英文)》雜志主編;范晨芳系《軍事醫學研究(英文)》雜志編輯部主任
點評:
MMR是一本綜合醫學期刊,但又獨具特色。它發表的軍民通用的前沿原創、轉化和交叉性研究成果,持續引發學科領域創新思想、創新行為和創新方向的聚集效應,吸引了眾多醫學創新型研究人才的關注。
刊物的持續向好發展,首先源于擁有一支創新融合型辦刊團隊。MMR主編和核心編委定期研究辦刊策略,持續革新編委會架構,專注辦刊能力提升,吸納高水平青年人才、高層次人才和國際專家加入辦刊隊伍,為雜志提供了堅實的學術力量支撐。創刊伊始,MMR就建立了完善的學術質量與出版質控體系,嚴格執行學術不端行為識別、調查和處理程序,在廣大科研人員中樹立了科學嚴謹的品牌形象。
期待雜志不斷提升學術引領力、傳播力和影響力,為引領醫學創新發展和催生更多優秀醫學創新型研究人才作出新的貢獻。
點評人:顧曉松,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學教育部·江蘇省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
本欄目合作單位: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