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楷
在工業界開始從大規模生產單一產品的生產模式,過渡到小批量生產多樣化產品的背景下,學術界越來越關注新產品開發中的增值過程。
為便于學者們更好地進行學術交流,2003年,時任葡萄牙萊里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的保羅·巴爾托洛教授,開創性地組織了虛擬和實體成型技術高級研究國際會議(VRAP)。相隔兩年,兩屆VRAP先后成功舉行。
受此啟發,巴爾托洛教授萌生了創辦一本新期刊的想法。2006年,《虛擬與實體成型技術》(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以下簡稱VPP)應運而生,我很榮幸被邀請擔任聯合主編。VPP每年發行四期,保羅和我輪流負責每期的編審,并合作撰寫每期的社論。
VPP第一期便刊登了5篇論文,這在當時的新期刊中是一個值得稱贊的數字。然而,特定技術領域的期刊往往因圈子有限,面臨稿源不足、質量參差不齊、編審不及時的挑戰。這好像三座大山沉重地壓在主編頭上,很多新期刊在襁褓中就夭折了,但是VPP迅速站穩了腳跟。
術語潮涌守初心
創刊的頭幾年,保羅和我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會議,不遺余力地推廣VPP,廣泛邀請作者投稿。
隨著全球對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或快速成型)的興趣激增,VPP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成立國家增材制造創新研究所,以振興美國制造業。為此,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ASTM)專門成立了名為F42的技術委員會來制定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設置了名為TC261的技術委員會制定標準。同年,ASTM F42和ISO TC261成立聯合技術委員會并發布了3D打印領域的標準術語,正式將“增材制造”指定為所有計算機輔助逐層制造技術的統一術語。
與VPP息息相關的技術名詞,比如虛擬與實體成型技術、快速成型技術和固體自由曲面制造等,一夜之間成為了歷史。唯一的例外是“3D打印”,因為它的簡單性和公眾認可度,仍然具有生命力。這種術語上的轉變降低了期刊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能見度。我們考慮過重新命名該刊,但最終仍決定保留其原名,因為我們認為,期刊的質量遠比其名稱重要。在保羅以及葡萄牙和新加坡同事的支持下,VPP度過了這場危機。
改革換血迎新貌
在成功應對術語轉變危機后,VPP又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2015年起,增材制造領域在全球迅速發展,但我們的期刊仍專注于新產品開發,顯然已經過時了。
為了適應新的科研方向,提高期刊的質量,服務新的科研群體,我們意識到,換血重生是唯一的出路。同年,我們果斷引入眾多增材制造領域的專家來擴大編委會規模,并確保了地域代表性的均衡。同時,期刊的主題和特色定位在增材制造,不再接收與其不相關或弱相關的論文。
在新編委會的努力下,VPP于2018年被納入新興來源引文索引(ESCI),這是邁向科學引文索引(SCI)的重要一步。
在完成這項重大改革后,保羅決定辭去聯合主編一職,改任創始編輯(榮譽職位)。因為他預見到未來亞洲論文數量將大幅增長,輪流編審的方式需要做出改變,而我跟亞洲的關系更為緊密,因此成為了VPP的唯一主編。
東西互鑒共繁榮
此后不久,保羅也來到亞洲工作,擔任新加坡3D打印中心的執行主任。恰巧該中心是我創立的,我曾是該中心的執行主任,而我因工作變動也就成了該中心名義上的創始主任。創始主編擔任主任,創始主任擔任主編,我想這很有意思,或許這也是一種“東西交流、你來我往”吧。
2020年是VPP的一個里程碑。6月,我們收到了第一個影響因子6.825。在工程類期刊里,這是一個極高的數字。該影響因子直接把VPP送進了工程類期刊的第一梯隊,也就是全球前25%。
正如我們預期的那樣,全球論文提交量陡然增加。我們不再主動去邀稿了,而且拒稿率不斷上升,目的只有一個——高質量。同時,正像保羅預見的那樣,投稿趨勢從西方轉向了東方,大量新論文從中國涌入。事實上,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和英國,貢獻了VPP發表論文的一半之多。這反映了中國在增材制造領域的蓬勃發展態勢,以及日益強勁的研發和創新實力。目前,我們有7名編委來自中國。
VPP自創刊以來,已歷經多個發展階段。在這段相對短暫的歷史中,我們目睹了中國科研的新興、壯大和強盛,并期待中國在未來的論文發表數量上繼續發揮引領作用。VPP的下一步發展是什么?這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雖然我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相信,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增材制造社區將在塑造未來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虛擬與實體成型技術》主編;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副教務長(科研處);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醫療保健教育、創業和研究中心總監
點評:
VPP聚焦于虛擬與實體成型技術,這是一個融合了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領域。隨著制造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這一領域的研究正逐漸成為全球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熱點。因此,VPP吸引了大量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投稿和引用,從而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VPP有助于推動虛擬與實體成型技術領域的學科發展。通過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VPP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學術和分享成果的平臺。同時,期刊嚴格的發表標準也激勵研究者不斷提高研究質量和水平,進而推動了學科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中國學者在虛擬與實體成型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與國外知名學府的合作日益緊密,共同推進科研項目和人才培養。在此背景下,VPP吸引了大量中國學者的投稿與關注,成為中國學界與國際學術界交流的重要紐帶和橋梁。
點評人:盧秉恒,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