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穆
本月初發布的《2024中國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體傳播影響力報告》顯示:《大氣科學進展(英文)》(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簡稱AAS)在百強榜單和地球科學榜單分列第三和第一。
《大氣科學進展(英文)》和大學科、綜合學科期刊一起排在前十,我深切感到中國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也不禁感念中國大氣領域先驅者40年前決定辦刊是多么正確。
1984年,《大氣科學進展(英文)》創刊。主編陶詩言院士是曾因參與準確預報長江流域特大洪水而受到國務院嘉獎的著名天氣動力學家。他邀請后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的葉篤正院士撰寫了創刊詞并明確了期刊初衷——“便于國際同行全面了解中國大氣科學的發展,促進科技合作和交流”。
扎根中國、胸懷寰宇,從一開始就烙進刊物的學術傳承基因。
加強國際交流,與國際同行攜手共進
中國大氣科學界在上世紀80年代重返國際氣象學與大氣科學學會(IAMAS),一代代中國大氣人在國際學術舞臺嶄露頭角。中國IAMAS主席擔任《大氣科學進展(英文)》共同主編之一已成慣例。
期刊每四年出版一次IAMAS國家報告,系統回顧中國大氣科學各個學科取得的進展。專刊成了國內外科學家了解中國大氣科學最新研究成果的窗口,也是廣大學子學習大氣科學的最新教材。
2015年,有1000多名全球會員的IAMAS主動提出與期刊合作,雙方很快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填補了IAMAS成立100多年來沒有關聯學術期刊的空白。
期刊以穩步提升的影響因子、日益顯著的國際影響力得到了IAMAS的全面認可,并通過與IAMAS共同組織專刊等方式提升了期刊國際知名度。
出版范式創新,引領全球重點議題討論
《大氣科學進展(英文)》增開“新聞與觀點”欄目,邀請頂尖科學家點評國際熱點。2022年湯加火山劇烈噴發,我們立即邀請專家估算了本次火山爆發的可能氣候影響,發表了觀點文章,并制作了關于火山與氣候問題的“快問快答”科普小視頻,在國內外反響熱烈。文章被包括Science以及Nature系列刊物引用,取得了良好的學術影響和社會效益。
新增的“展望”欄目由于其前瞻性而廣受關注。副主編在處理法國青年科學家Florent Brient的來稿時,意識到這個工作的創新性和引領性,建議開設展望欄目來匹配這篇文章,并作為封面文章重點推薦。該文對模式使用前景的建議引發了全球氣候模式科學家的思考和討論。被評為《大氣科學進展(英文)》年度優秀論文。
重視基礎研究,確保原創成果精準呈現
《大氣科學進展(英文)》并不一味追逐熱點,也關注難度大、反饋慢的基礎研究。例如羅德海教授發表的非線性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論,被國際大氣學術界認為是有開創性的工作,并因此邀請他在一個重要的國際大會上作主旨報告。國際學者作關于阻塞研究的報告時也多次提到這一理論。
優質的出版服務促成了全球海洋熱含量年度報告每年均在《大氣科學進展(英文)》上搶先發表。七年來,年度報告作者從只有中國團隊,發展到中、美、法、意等多國十幾個科研團隊;內容也從熱含量擴展到海表溫度、鹽度、層結、溫度不均勻性等多個指標。七年來,該數據集已被累計超過45份國際綜合評估報告引用,CCTV、《華盛頓郵報》等國內外主流媒體和Nature都先后予以報道。
期刊2023年JCR影響因子在學科中位列前8%,近五年來刊發了41個國家和地區的文章,可以說很好地完成了創刊先驅對我們的期許。
大氣是流動的,開放和合作是永遠的主流。我相信,開放、進取的《大氣科學進展(英文)》會成為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國際期刊。
(作者系《大氣科學進展(英文)》共同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點評
大氣科學研究包括觀測、模擬、分析和理論多個方面。大氣沒有國界,學術期刊是各國科學家交流科學研究的重要平臺。1984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IAMAS)”委員會共同創辦了《大氣科學進展(英文)》(AAS)。
AAS的一個特色是聯合辦刊。2005年我國在北京舉辦國際氣象學與大氣科學學會(IAMAS)大會。諾貝爾獎獲得者Syukuro Manabe(真鍋淑郎)、英國皇家學會會士Brian Hoskins(布瑞恩·霍西金斯)、美國科學院院士Robert Dickinson(羅伯特·迪金森)等諸多朋友參會。AAS及時出版會議專刊,引起IAMAS等國際科學組織的關注。期刊2015年成為IAMAS合作期刊,同年成為中國氣象學會期刊。期刊的主編由國內外著名科學家聯合擔任,由十國百位編委把關學術質量。
創刊40年來,AAS見證了中國大氣科學的崛起與國際交流,致力于推動全球大氣科學發展,成為一本優秀的國際大氣科學期刊。希望AAS越辦越好,為全球學術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點評人:吳國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