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期刊拾萃】
“極端制造”泛指當代科學技術難以逾越的制造前沿,由中南大學鐘掘院士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提出,其內涵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不斷豐富與完善。
為填補極端制造領域的專業期刊空白,《極端制造(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期刊于2019年創辦,匯聚全球頂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領軍專家,面向極端、聚焦制造,搭建開放平等的溝通橋梁,旨在推動極端制造領域的多學科融合與創新。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促進原創成果快速首發
期刊關注前沿科技進展,與國內外高水平科研團隊保持密切溝通,助力最新成果的快速發表與傳播。
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團隊面向航空航天、鋼鐵冶金等領域的極端高溫快速無損檢測重大挑戰,首次實現柔性薄膜傳感器1200℃極高溫測量,突破了柔性傳感器高溫應用瓶頸。期刊幫助作者優化稿件,提供快速審稿通道,助力這一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出版。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例子,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埃米特·班迪帕迪亞院士與蘇絲米塔·博斯院士合作,發現鈦-鉭-銅(Ti-Ta-Cu)合金以其優異的性能可作為下一代承重生物植入材料。編輯部在與編委溝通中了解到這項進展,隨后立即與該團隊建立密切交流,詳細介紹期刊特色、國際化推廣及系列高質量服務,經過多次郵件深入溝通,憑借真誠的態度和高效的服務,最終贏得作者團隊的認可。
截至目前,期刊發表的成果被英國機械工程學會、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美國KGW電視臺、科技日報、中國科學院網站等60多家國家性權威新聞媒體報道和轉載。
聚焦重大需求與技術瓶頸,推動制造模式變革
當代的“極端制造”指在極端條件或環境下,運用先進制造技術及高端裝備,制造極端尺度(極大或極小)、極限精度、極高性能的結構、器件或系統,以及能產生極端物理環境或條件的科學實驗裝置。其涉及機械、材料、光學、物理、化學、力學、數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具有跨學科交叉特色,集結了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基礎理論與工程技術,是未來高新技術更新換代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服務和促進學科發展、推動技術變革是期刊的重要使命。期刊多次通過會議研討、專題征稿、政策建議等方式推動相關技術進步。高性能制造是實現高端裝備和產品高性能的制造需求的新興制造理念,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支持下,期刊圍繞這一前沿方向開展了國際學術研討,推出高性能制造專題,刊發了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知名研究機構成果,從基礎理論、制造方法到性能測試與評估,全面展示了該方向科技進展并提出未來發展路線,有效推動了該方向的進步與發展。
三位一體發展模式,服務制造學術共同體
極端制造作為當代制造技術前沿,需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期刊為牽引,打造“期刊+學會+會議”三位一體交流平臺,旨在從科技前沿、產業發展、學術交流與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全方位服務學術共同體。
期刊主辦單位聯合相關優勢單位發起成立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極端制造分會,以進一步匯聚學術資源,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推動極端制造科學、技術與產業協同發展。
我們還積極舉辦極端制造系列高水平學術會議,與國際制造會議(IMCC)等高水平國際會議密切合作,針對制造領域前沿熱點策劃不同會議主題,邀請國內外科技工作者共同探討科技進展,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
此外,通過學術平臺,圍繞制造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推薦專家參與制造相關路線圖撰寫,連續三年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提交政策建議報告,采用領銜帶新晉模式,開展熱點方向青年科學家沙龍、研究生/博士后論壇等活動,幫助青年人才成長。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福祉的提升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新領域,開創嶄新的未來。擔任《極端制造(英文)》期刊主編,與同行共同服務科技發展,是我的榮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期待期刊在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和學科影響力,為制造領域不斷進步和科技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極端制造(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主編
■點評
制造是人類探索世界、改造世界、造福人類不可或缺的手段。從石器時代到智能時代,制造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會涌現新工具、新產品、新發現,從而促進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人類在追求更深、更遠、更強、更快、更小的探索腳步從未停止,各種極端環境對制造技術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極端制造”概念和《極端制造(英文)》期刊應運而生。
面向極端條件、極端環境、極端材料、極端尺度的制造領域前沿,《極端制造(英文)》不斷打破機械、材料、光學、物理、化學、力學、數學等多學科領域邊界,為全球致力于突破制造技術前沿的科學、技術與工程融合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全新的交流平臺。通過發表最具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研究,匯聚全球科學家的智慧,促進學科進步,推動面向未來的制造創新。
自創刊以來,《極端制造(英文)》影響力不斷提升,影響因子逐年增加,目前已列工程制造領域前列,成為制造技術領域的重要期刊。
(點評人:沈哲思,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青年創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