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
在《科學前沿》近期發表的一篇創新性文章中,全球科學家聯合展示了如何通過保護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來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這項計劃經濟實惠且可行,將使人們能夠保護最瀕危的物種免于滅絕,為地球上的野生動植物提供保障。
保護1.22%的土地將有助于拯救最瀕危的物種免于滅絕。
圖片來源:《科學前沿》
地球上大多數稀有物種要么分布范圍非常狹窄,要么密度非常低,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研究團隊此次聚焦于對稀有物種的分析,進而發現:如果人們能保住大約1.2%的地球表面,就可能阻止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地球已歷經5次“生物大滅絕”
地球生命已歷經5次由極端自然現象引起的生物大規模滅絕事件。2022年初,許多專家發出警告:第六次大滅絕危機可能正在發生。
而這一次,完全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和法國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曾在《生物學評論》雜志上發表研究報告,對這一持續滅絕事件的證據進行了全面評估。研究指出,物種滅絕率的急劇增加和許多動植物種群數量的下降,是有據可查的。據估計,自1500年以來,地球可能已經失去了其200萬種已知物種的7.5%—13%,即驚人的15萬—26萬種物種。
不幸的是,隨著“科學否認”在現代社會的一系列問題上站穩腳跟,很多人否認第六次滅絕發生的可能;還有人將其視為一種新的自然進化軌跡;一些人甚至偏激地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定義應符合人類的利益。
但利益由誰來定義?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教授羅伯特·考伊強調說:“人類是唯一能夠大規模操縱生物圈的物種。相比其它動物,我們也是唯一能對未來和地球生物多樣性有意識作出選擇的物種。”
為應對危機,各種保護舉措已開始并取得了成功。但這些舉措并不能涵蓋所有物種,似乎也很難扭轉物種滅絕的總體趨勢。
識別出最關鍵“保護要務區”
為了實現保護目標,2018—2023年期間,又有1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保護。但這些新的保護區是否有效地保護了關鍵生物多樣性?
科學家首先利用6層全球生物多樣性數據,繪制了一份覆蓋范圍廣闊的地圖。通過將這些層數據、現有保護區地圖以及部分土地覆蓋分析相結合,再利用衛星圖像識別稀有和瀕危物種的剩余棲息地,科學家第一次識別出目前最關鍵、未受保護的生物多樣性區域。
他們將這些區域稱為“保護要務區”。這份全球藍圖則可以幫助各個國家和地區在更局部的層面上規劃保護工作。
“保護要務區”包括16825個地點,覆蓋約1.64億公頃土地。是4700多種瀕危物種的家園。這些物種位于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但又受到威脅的生態系統中,不僅包括依賴大型完整棲息地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如菲律賓的塔瑪拉和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的西里伯斯冠獼猴,還包括分布范圍有限的兩棲動物和珍稀植物物種。
這些“保護要務區”,其實非常接近目前已在受保護的區域,這意味著它們很容易被納入現有保護區,或較容易找到其他保護瀕危物種的方法。如果得到充分保護,可防止目前能預測到的所有滅絕事件。
為后代留下充滿活力的地球
科學家沒有忽略計算這種保護的成本。他們利用14年來數百個土地保護項目的數據,并考慮到所征用土地的類型和數量以及特定國家的經濟因素,建立了成本估算模型。這些數字是近似值,因為存在多種土地購買或長期租賃方案(每種方案的成本不同)。原住民、對“保護要務區”具有管轄權的社區和其他民間社會成員,需共同決定哪種方案最適合。
研究估計,在未來5年內,保護熱帶地區的“保護要務區”每年將花費約340億美元。這不到美國GDP的0.2%,不到全球化石燃料行業年度補貼的9%,也只是采礦和農林業每年收入的一小部分。
保護野生動植物也是遏制和扭轉氣候危機的關鍵。保護生物多樣性意味著保護地球的森林覆蓋率。森林是碳匯:通過保護富含碳、野生動植物豐富的森林地區,既保護了瀕危物種,也保護了人類。
正如項目團隊科學家所言:人們將為子孫后代留下什么?最重要的是: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