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李山
“研究型大學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高水平創業型人才?”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話題之一。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常年排名德國大學榜首的慕尼黑工業大學(簡稱慕尼黑工大),訪問了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該校常務副校長多年的孟立秋教授,與她一起深入探究慕尼黑工大的人才培養之道。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景觀。左邊是圣馬庫斯教堂,右邊是劇院教堂的圓頂,背景是阿爾卑斯山的剪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應對危機激發創新思路
迄今為止,創建于1868年的慕尼黑工大已培養出18位諾貝爾獎得主。“大學是積累知識、傳播知識和創造知識的地方。”孟立秋教授說:“它應該是一個多元化人才宜居的地方,不僅有實驗室等軟硬件設施,更要有自己的校園文化,師生之間有非常多的良性互動,保持開放和對知識與創新的渴望。”
近年來,慕尼黑工大的全球排名不斷上升。孟立秋介紹說:“慕尼黑工大也曾面臨經費不足,要裁撤600個工作崗位的危機。后來我們通過內部挖潛和調整學科布局渡過難關,并使得所有學科都能獲得足夠的資金。這使得我們走向了理、工、醫等學科綜合發展的道路,交叉學科的創新能力也在得到加強。現在,慕尼黑工大不斷推進新的改革,將所有院系整合到7個學院之中,以促進交叉學科的交流和發展。”
慕尼黑工大是德國國際化最好的大學之一。“得益于碩士以上課程全英語教學,慕尼黑工大逐漸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不懂德語的學生也可以來這里求學,國際上最頂尖的人才也愿意來這里任教。” 孟立秋說,“對于國際學生而言,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回復特別快,不用等截止日期就會通知是否錄取你。慕尼黑工大還有一個特別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它很‘陽光’。教授們心態很年輕,經常與學生交流,會讓學生心里暖洋洋的。”
結合當地優勢培育創業型人才
在參加精英大學評選時,慕尼黑工大提出了“創業者大學”的概念。它的使命是培養創業人才,而非就業人才。孟立秋說:“慕尼黑工大是創造就業機會的,這也是對研究型大學的要求之一。慕尼黑工大將其作為戰略目標,包括在課程設置中,積極鼓勵學生去選修如何創業的課程,并在學習階段就給他們試錯的機會。”
談到慕尼黑工大面向在校學生的試點創業平臺,孟立秋說:“這是20多年前在寶馬公司贊助下建立的,每年投資大約500萬歐元。它可以幫助學生成立初創企業,讓學生提前了解創業會遇到些什么問題以及如何解決。讓學生心理有準備,將來創業時就不會過于樂觀。事實上,我們在培養學生創業的時候會跟學生說,不可能一步登天,先到企業中學習經營,積累人脈,有了一定的經驗之后再創業可能會更順利。很多德國初創公司的領導者都曾經在西門子、寶馬這樣的大企業中工作過。”
“后來,試點創業平臺拓展出了所謂的‘學生工坊’。它為學生提供各種工具和基礎設施,例如3D打印機等,從而讓學生去實現創新的想法。我們重視的是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而不是死讀書。”孟立秋說,“學生們在工坊里很容易遇到不同專業的人,更容易組建跨學科團隊。學生們感到對他們啟發最多的是可以在不同項目里扮演不同角色,如管理者、工程師等。經過歷練,學生的系統性思維就比較強。”
通過這些措施,慕尼黑工大已經孵化出不少初創企業,尤其是在AI方面。典型案例包括總部位于慕尼黑的飛行出租車公司Lilium。
注重培養學生三種能力
孟立秋說:“慕尼黑工大特別強調和注重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一是系統思維能力。德國教育體制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而不是競爭技能。這種系統思維會帶來全局觀,有利于找到全局最優解。二是批判性思維。簡單地說就是對事物持質疑的態度。質疑是創新的基礎。哪怕是公理,你也可以去質疑。任何的公理都會有局限性和時效性。三是和不確定性相處的能力。不再糾結于讓學生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強調怎么去面對不確定性,同時還可以作決策。”
“我們希望慕尼黑工大的學生能勇敢面對復雜的難題,如環保、氣候、能源等。這是現代頂尖大學最關注的內容之一。”孟立秋說,“未來,大學會更加注重微學習的概念。即不再簡單的以追求學位為目標,而是需要什么學什么。學生自主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要求。此外,基于內驅力的學習也會變得更加重要。這樣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會更高,心理也會更健康,有利于把學生的好奇心與對社會的有用性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