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趙文君
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2月底發布。在提升養老機器人精細化功能方面,這項標準提出了哪些要求?背后有哪些“黑科技”支撐?助力更多銀發群體高品質生活,標準如何推動養老機器人普及?記者采訪了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和業內專家。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項標準聚焦互聯家庭環境下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護理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戶所需的輔助支持水平,提出養老機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類,除了可用性、可靠性、無障礙、能耗和噪聲等通用要求以外,還對養老機器人提供的健康狀況和緊急情況監測服務,與家人及醫護人員的通信支持,多樣化的家務、娛樂、家居管理、照護等活動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動性支持,信息和數據管理性能等分別提出了技術要求。
“機器人可以根據老年人的作息時間自動調節室內溫度和照明亮度,或者在老年人起床時自動拉開窗簾。”中國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馬德軍說,養老機器人作為智能家居系統的一部分,能夠與各種智能設備實現互聯互通,控制家中的智能電器、照明設備和窗簾等。
馬德軍介紹,先進的傳感器是養老機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視覺傳感器實時監測老年人的活動狀態,及時發現跌倒等緊急情況;聽覺傳感器在復雜環境中準確識別老年人的語音指令和異常聲音;觸覺傳感器感知老年人的肢體動作和力度,提供精準的輔助支持;嗅覺傳感器監測環境中的異常氣味,如燃氣泄漏等。
對于需要移動輔助的老年人,需要機器人安全地引導他們行走,避免碰撞和摔倒,以及在不同房間之間自由移動,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支持。
馬德軍說,導航與避障技術是養老機器人實現自主移動的關鍵。借助激光雷達、超聲波傳感器和視覺識別等技術,機器人能夠在復雜環境中準確導航,避開障礙物,順利到達指定位置。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家用電器標準化研究所副所長吳蒙介紹,通過智能感知與交互技術,養老機器人可以配備高分辨率攝像頭、紅外傳感器、觸覺傳感器等,能夠實時監測老人的心率、血壓、血氧等生理狀態和跌倒、行走困難等情況,并及時作出響應。
養老機器人可實現自動化護理功能。如全自動洗浴機器人,老人只需進入洗浴倉,機器人即可通過多個噴頭完成洗澡、擦洗、烘干等操作,適合失能老人。喂飯機器人通過語音識別和視覺捕捉技術,精準識別老人的進食需求,避免誤傷,適合手部活動不便的老人。通過康復與助行技術,養老機器人能幫助失能老人或肢體功能障礙者進行康復訓練,支持行走、上下樓梯、健身等功能。
養老機器人還可以作為老年人獲取信息和學習娛樂的工具,為老年人提供新聞、天氣預報、健康知識等信息,播放音樂、電影和有聲讀物,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一些養老機器人還具備教育功能,可以教授簡單的計算機操作、書法和繪畫等課程,激發老年人的學習興趣。
養老機器人看似前景光明,但要真正普及到千家萬戶,仍然面臨不少挑戰。未來標準如何推動養老機器人普及?
馬德軍表示,該項標準的制定為養老機器人行業提供了統一的規范和基準,有助于規范市場秩序。制造商需要按照標準要求進行生產和銷售,確保產品質量和性能達到一定水平。這不僅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也有利于增強消費者信任度,擴大市場需求。此外,標準還為產品的測試和認證提供了依據,促進了養老機器人市場的健康發展。
吳蒙說,下一步要通過產業鏈聯合攻關,突破軟硬件關鍵核心技術的協同,解決養老機器人成本、配套及工程化難題,實現養老機器人產業的自主可控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電機、減速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國內自主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