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前不久,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家好因參與完成“萬噸級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通過破格評審取得正高級職稱。
青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通過建立多元化職稱評審機制,近3年每年有1.2萬余名專業技術人才晉升職稱,其中426名農牧民“土專家”、4115名基層工作者、128名能工巧匠通過專項評審實現職稱躍升。
“我們打破‘四唯’枷鎖,讓創新價值成為職稱評審核心標尺?!鼻嗪J∪肆Y源和社會保障廳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負責人指著實時更新的職稱評審系統大數據平臺說。閃爍的屏幕上,“直通車”“雙定向”“綠色通道”等創新政策已覆蓋全省54個特色專業領域。
草原牧場變職稱“考場”
在海拔3000米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牧民才讓扎西沒想到自己放了大半輩子牦牛,竟然能夠憑借獨創的高原牦牛疫病防治技術獲評畜牧師職稱。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草原赤腳醫生”,研發的藏藥配方使當地牦牛成活率提升40%。如今,他帶著20多名牧民組建合作社,年產值突破800萬元。
這正是青海職稱制度改革的縮影。青海省在全省建立農牧民職稱評審體系,將“牛羊養得好、青稞種得優、手藝傳得廣”納入評價指標。評審現場從會議室搬到草原牧場,專家團在牛羊圈舍里考核實操技能,牧民們用藏語答辯。
中國電信青海分公司的機房里,高級技師張春旭正在調試5G基站設備。作為全省首批“工人教授”,他帶領團隊成員攻克的“高原基站防雷擊技術”使設備故障率下降75%,相關成果被寫入行業標準。
“技能人才以前只能在技工‘賽道’里比拼,現在能跨入工程師序列,職業天花板被徹底打破了?!睆埓盒窀锌?。
量身定制晉升通道
在柴達木盆地深處,青海油田采油班班長史昆辦公室墻上掛著的正高級工程師證書格外醒目。這位扎根基層28年的石油工匠,帶領團隊成員研發的“油氣井風光一體化綠色智能注劑工藝”使單井日增油2.1噸,年創效超3000萬元。
“評審組專門到采油現場,看我如何用自制的‘土設備’解決世界級難題。”史昆摸著自主研發的井下機器人模型對記者說。
青海通過建立多元化職稱評審機制,對重點產業人才實行“一企一策”定制化評審。在光伏產業基地,工程師們憑電站實際發電增益參數申報職稱;在鹽湖化工車間,技改降耗數據成為核心評價指標。
隨著改革深入推進,青海全面推行職稱“云上評”,相關做法被人社部列為全國人才人事領域信息化便民服務創新提升行動典型案例。
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總量近3年增長87%,其中35%通過“非公有制企業專項評審”獲得職稱。
“過去人才在民營企業中,無論有沒有職稱,待遇和機會都差不多。但現在不一樣了,職稱與股權激勵、項目申報直接掛鉤?!鼻嗪8サ想姵赜邢薰究偨浝硪娬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