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推動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加速聚集。這一政策被視為國家推動科技、產業與金融良性循環的關鍵舉措,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方案》的出臺既是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落實,也是破解科技金融“堵點”、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系統性工程。
經濟轉型呼喚金融供給側改革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中國經濟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然而,傳統金融體系與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之間仍存在結構性矛盾。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相關司局負責人表示,《方案》旨在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
《方案》從加強科技金融服務機制、產品體系、專業能力和風控能力建設出發,提出7方面20條措施。其中,包括多個部門政策組合,凝聚多部門的政策合力,打好科技金融服務的“組合拳”;增加金融資源供給,引導銀行保險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推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聚集;暢通科技三資循環,打通資本資金資產循環過程中的堵點和卡點,支持科技企業特別是“鏈主”企業加快產業整合等。
“科技企業輕資產、高風險、長周期的特點,與銀行注重抵押擔保、風險可控的審慎經營邏輯存在天然沖突?!敝袊缈圃航鹑谘芯克彼L張明認為,此次《方案》的出臺,本質上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科技領域的具體深化。
對此,《方案》明確,要加大科技信貸投放力度。加大科技型企業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投放,靈活設置貸款利率定價和利息償付方式。對于經營現金流回收周期較長的流動資金貸款,銀行可適當延長貸款期限,最長可達到5年。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我國金融市場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而科技創新不確定性更大、風險更高、回報周期更長,需要銀行信貸支持在更長期限內進行匹配。研究認為,重大技術成果轉化和科技型企業發展平均年限超過15年。
“這將有助于銀行通過發放較長期限的流動資金貸款,靈活高效地滿足科技型企業中期資金需求?!倍m嫡f。
建立全周期與差異化服務體系
《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形成科技金融政策協同、服務專業、風險可控的生態體系”。在受訪專家看來,這一目標直指三大痛點:服務覆蓋面不足、產品適配性不高、風險收益不平衡。
《方案》的亮點在于構建覆蓋“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董希淼分析,政策首次系統性地將銀行、保險、創投、擔保等多元主體納入協同框架。例如,要求銀行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保險機構開發研發中斷險、首臺(套)重大裝備保險,鼓勵“投貸聯動”“知識產權質押”等模式創新,形成“股債保貸”聯動效應。
在差異化服務方面,董希淼特別關注到對“硬科技”企業的傾斜政策。他表示,《方案》要求建立科技型企業“技術流”評價體系,替代傳統的“資金流”評估,這有助于解決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領域企業的融資難題。未來,金融機構需加快建立“看懂技術、讀懂專利”的專業團隊。
談及《方案》實施落地面臨的挑戰,董希淼認為,科技金融需要“耐心資本”,但商業銀行面臨考核利潤與風險指標的雙重壓力。因此,他建議進一步優化監管指標,對科技金融業務實施差異化考核,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
“同時,還要加快構建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圈,吸引民營資本、長期社保、商業保險、養老保險等成為‘耐心資本’,不斷擴大支持科技創新的‘朋友圈’。”董希淼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