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信用信息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基礎,沒有數據的支撐,信用的各項應用場景就難以落地。信用能不能發揮作用,關鍵看信用信息能不能用好、用準、用到位。”在4月2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此次發布會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了深入解讀。
“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對社會信用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相關制度規則需要進一步完善。”李春臨介紹,《意見》提出要構建覆蓋各類主體、制度規則統一、共建共享共用的社會信用體系,推動社會信用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并部署了五方面23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構建覆蓋各類主體的社會信用體系,夯實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基礎,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和治理機制,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市場化社會化水平等。
圍繞夯實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基礎,《意見》明確,建立全面完整準確的信用記錄;強化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研究加強區塊鏈等技術在信用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統一公示制度;有序推動公共信用信息開放流通;加強信用信息安全保護,建立信用信息安全管理追溯和侵權責任追究機制,明確信息傳輸鏈條各環節安全責任。
李春臨在發布會上談道,我國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大幅提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1.8億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超過807億條,成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該平臺已橫向對接46個部門,縱向聯通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形成全國信用信息互聯互通一張網。
融資難、融資貴是制約民營中小微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在國家層面實現了包括企業登記注冊、納稅、社保、住房公積金等74項關鍵涉企信用信息的機制化歸集共享,支持接入平臺網絡的金融機構經授權查詢使用有關信息。”李春臨介紹,截至2025年2月末,銀行機構通過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累計發放貸款37.3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9.4萬億元,有力服務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