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3月29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探路者集團正式發布“探路芯征程,智鏈向未來”生態計劃,并攜多項科技成果亮相。
自2021年起,探路者連續三年為中關村論壇定制工作人員及志愿者服裝裝備。今年,其角色進一步升級——從服裝供應商轉變為“生態共建者”。
“與中關村論壇年會的合作,是對企業的鞭策。”探路者集團總裁何華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本次論壇服裝采用探路者自主研發的“極地仿生科技”面料,兼具輕薄、透氣與舒適性,能應對戶外運動的極端環境要求。
與中關村論壇年會更深層的合作體現在技術展示與生態聯動。論壇期間,探路者發布兩項成果:由旗下北京芯能研發的“透輝TransHolo全息透明屏”,以及聯合中納科技攻關的“納米雙透沖鋒衣技術”。
探路者的轉型始于2021年。面對戶外行業同質化競爭,集團開啟“戶外+芯片”雙輪驅動戰略。
“中國占據全球60%的LCD產能,配套產業鏈充滿機會。”何華杰介紹,探路者通過并購切入顯示驅動芯片領域,其最新發布的透明屏產品,正是顯示技術與場景化應用的結合。“未來,芯片業務將聚焦兩大方向:一是鞏固顯示產業配套芯片,擴大在顯示驅動和觸控驅動芯片上的先發優勢,二是探索智能戶外裝備等新興市場。”
“中關村論壇年會不僅是展示窗口,更是資源融通的紐帶。”何華杰表示。活動現場,探路者與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重慶中納科技、北京新興東方航空裝備等機構簽署戰略協議,圍繞智能穿戴、高性能材料、外骨骼裝備等領域展開合作,構建覆蓋“基礎研究-智能制造-場景落地”的創新生態鏈。
面對人工智能浪潮,何華杰坦言:“服裝與芯片看似差異巨大,但AI賦能邏輯一致——提升效率,重塑價值。”他提出“三層推進”策略:第一層,樹立全員AI First意識。要求每個崗位員工思考AI能否優化當前工作。從設計草圖生成到宣傳素材制作,要最大化利用現有AI工具提升效率。第二層,智能化生產與運營。在服裝板塊,銷售和供應鏈預測,探路者內部打磨了多個AI工具。以服裝設計為例,通過訓練行業垂直模型,設計周期縮短30%,市場匹配度顯著提升。第三層,產品智能化升級。探路者計劃將傳感器、AI算法等技術融入戶外裝備,打造“智能戶外生態”。
例如,與外骨骼企業合作開發的可穿戴設備,可通過生物信號監測實現運動輔助;而基于腦機接口的服裝,或將成為人體與自然環境交互的新入口。“這些探索需要芯片、材料、算法的協同突破,這正是生態計劃的價值。”何華杰表示。
“科技合作無國界。我們愿與全球伙伴共研技術、共建標準,尤其是在低碳制造、智能戶外裝備等領域。”何華杰說,“技術應以人為本。探路者的AI應用始終圍繞‘增強人類體驗’展開,無論是更舒適的服裝,還是更直觀的顯示交互。”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