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月球背面的樣品和月球正面的樣品,在同一個展廳相鄰的位置進行展示,全世界沒有,只有中國有。我感覺這是最有特點的。”在“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上,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表示。
4月1日,由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的“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本次展覽是全球首次月球正面、背面樣品對比展出,上百件珍貴實物與圖文史料首度集體亮相。
吳偉仁介紹,嫦娥五號的月壤采自月球正面的“風暴洋”,這里的巖石形成于約20億年前,是迄今為止人類獲取的最“年輕”的月球樣本。嫦娥六號的樣品采自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阿波羅撞擊坑”,這是月球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擊坑,能夠追溯月球45億年的演化史,為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提供線索。“針對這兩種樣品開展的研究也已經獲得了一系列原創科學性成果,為人類拓展認知做出了中國貢獻,例如我們發現了月球第六種礦物——嫦娥石等。”他說,“未來,我們還將開放更多的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讓全世界的科學家們共同開展研究,獲得更多科學發現,造福全人類。”
本次展覽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為主線,圍繞工程歷史背景、研制歷程、主要成就、未來任務等,以實物實證與歷史檔案相結合的敘事方式,系統展示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項以來,以“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為引領,走出的一條高質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測之路。
展覽為期2個月,是探月工程20年系列活動的首站。該系列活動還包括探月精神宣講、全國巡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