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孫明源 華凌
3月下旬的北京春風正勁。3月31日,科技界一場“世界大聯歡”——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圓滿落幕。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風向標”,每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都會集中發布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成果,展現了我國在前沿科技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在大會的5天里,新質生產力這一中國原創的概念,已成為全球科技界熱議的關鍵詞。新質生產力,不僅是論壇年會中上千名嘉賓發言繞不開的關鍵詞,也是眾多成果發布、合作成交的主要背景。向新而行,向質發力,中關村論壇正助力一系列創新成果走向全球,讓“新質”一詞成為國際科技舞臺上的“新聲”。
創新成果驚艷登場
年會開幕式暨全體會議結束后,作為致辭嘉賓之一的新加坡副總理王瑞杰,路過會場外的“小關書店”時,饒有興味地翻閱起了書架上關于中關村與科技創新的書籍。
王瑞杰在致辭中提及,自2007年創辦以來,中關村論壇匯集了科學、技術和商業領域最杰出的人才,以“創新與發展”為永久主題,促進了全球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
中關村打動嘉賓之處,還有眾多琳瑯滿目的創新成果。其中既有首次實現全功率運行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首次實現千秒量級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的“人造太陽”、正式開源的長安鏈3.0區塊鏈平臺等前沿“重磅選手”,還有遍布會場各處的智能機器人、AI智能助手等令人見微知著的“輕量明星”。
“中關村論壇上的所見所聞,進一步深化了我對中國科研發展的既有認知。”新西蘭皇家學會原主席布倫特·尤安·克洛西爾這樣評價機器人領域的進步。
在3月29日的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駐中國區域辦公室首席代表康博思以“標準是工業創新的加速器”作演講時說:“作為新興技術成果價值躍遷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助力,新發布的兩項標準化創新成果體現了中國實踐。”
長期從事超短超強激光物理領域研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杰哈·阿爾貝特·穆魯,對中國的大科學裝置進步表示贊嘆。他促進了中國科學家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使中國科學家能夠在歐盟開展大型裝置的科學研究。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全功率運行之后,杰哈·阿爾貝特·穆魯評論說:“中國的科技發展在北京體現得尤為明顯,懷柔科學城就是力證。”
投資交易總額再攀高峰
今年的“投資北京”大會共發布了215個招商合作項目,招商總額954.5億元。大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科技服務三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和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等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向全球投資者發出了邀約。
“場景”是今年大會的重要關鍵詞。全球首創手持式骨科手術機器人多中心臨床應用場景建設、基于AI大模型的數據庫開發管理新模式、《三體:四維空間》科幻體驗中心、水下建筑物巡檢與水面智能監控、大兆瓦風機試驗檢測中心等運用場景均被發布,眾多需求和機遇吸引著優質項目在京落地。
據統計,此次大會簽約30個重點產業項目,簽約總額達615.4億元,涵蓋生物醫藥、金融、科技服務、智能制造與裝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多個產業領域。
“北京是不可多得的創新伙伴。”再次登上中關村論壇年會舞臺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感慨地說,“中關村有著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涵蓋知識產權、監管、上市規劃、成果轉化等方面,這對創新格外重要。”
在本次年會的另一個重磅環節——2025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上,現場發布了《百項新技術新產品榜單》和《百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榜單》,面向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征集1472項創新項目,最終評議產生200項新成果。大會還開展了技術交易、生態合作兩類11個項目的現場簽約。
在“硬科技投資與發展”平行論壇上,規模達100億元的“中關村戰新基金”正式對外發布。該基金將進一步壯大耐心資本、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和服務一批優質企業加速發展。同一論壇上,中關村發展集團與9家來自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簽約總額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