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孫明源 華凌
“這是過去一年來,我第一次獲得把‘瘋狂設想’寫成項目書的寶貴機會。”3月2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研究員李進指著電腦中的文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過去幾年間,他們團隊的科研設想多次因為“風險過高、方向冷門”而被“打入冷宮”。如今,北京市推出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讓團隊的前沿項目“基于神經超構表面的大視場全息視頻顯示技術研究”得以啟動。
非共識項目是指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因其創新性、顛覆性理念而不同于現有知識體系和共識的項目。近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在全國率先落實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的要求,探索構建了一套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并成功完成第一批項目組織工作。
不用已知“尺子”丈量未知
“歷史上許多重大科學突破往往都源于非共識思想的提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建新認為,就像“日心說”和量子力學的誕生一樣,未來的顛覆性技術或許就藏在那些看似“異想天開”的構想中。
謝建新介紹,北京作為我國科技創新中心,擁有全國頂尖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和創新生態。北京有責任以更包容的機制為顛覆傳統認知的非共識項目提供發展空間。
專家實名推薦是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的重要環節。作為推薦專家的一員,謝建新重點考量的是項目的非共識性、原創性、顛覆性等特征。“非共識項目的篩選標準徹底跳脫出了傳統指標,做到了不問出處、不設門檻、不唯申請者過往業績、摒棄跟隨模仿思想。”謝建新說。
“資深學者以個人學術聲譽為擔保,為確有潛力的后輩實名推薦,這既是對被推薦者學術能力的專業認證,更是對學術精神的鄭重傳遞。”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王樹說,負責任的推薦實質上是學術共同體的良性互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吉訓明也作為專家參與了非共識項目篩選。他認為,這是一次科研評價機制的變革。“我們推薦時非常審慎,因為我們不僅是在篩選項目,更是在重塑學術共同體的認知。”
與傳統流程不同,非共識項目的評審采用了雙盲機制,剝離了申請者的學術身份,專家只能看見研究構想內容,無法獲取推薦人的姓名、單位等信息。推薦專家、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唐捷評論說,通常的項目評審就像標準化考試,但這次非共識項目評審突破了“做題思維”,引導專家關注項目的創新核心點,不再用已知的“尺子”丈量未知。
為顛覆性創新提供土壤
在本次非共識項目評審當中,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季者的項目“反向利用細菌耐藥性的新型抗生素”通過了推薦。
季者介紹,當前,很多大型藥企在研發中都把資源集中在更易盈利的慢性病治療方向,而抗生素研發被視為難以盈利的冷門研究方向,不易獲得資金支持。而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為此類風險高但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提供了機會。
“我的親身體會是,非共識項目不同于傳統科研賽道,它為看似‘離經叛道’的設想提供了機會。它允許青年研究者申請高風險課題,鼓勵跨學科團隊進行協同創新。”季者說。
北京大學科學研究部部長謝冰說,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次設立的非共識項目,能夠有效鼓勵和促進科研人員突破傳統思維,探索未知領域,產出原創性、顛覆性成果。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宋成申報的非共識項目是“交錯磁體的構效關系及其原型器件構筑”。宋成介紹,交錯磁體作為一種新型磁性材料,對其展開研究既有重大價值,也有很高的難度和風險,非共識項目給了團隊寶貴的研究機會。
“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讓我們擺脫了‘只許成功,必須成功’的包袱和焦慮。”宋成說。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非共識項目重在探索“無人區”,科研人員必然會經歷不斷的試錯過程。北京市正在探索對基礎研究路徑不明確、方法不清楚、失敗率較高領域的容錯評價機制,對于確因研究探索性強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的非共識項目,若科研人員已履行勤勉盡責義務,且無違法違規行為,相關責任主體可予以免責。
“未來,我們還將探索建立長周期穩定支持機制和跟蹤評估機制,并持續探索優化遴選和管理機制,進一步做好非共識項目的篩選和管理工作,為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添磚加瓦。”上述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