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日前,寧夏第三屆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暨營商環境全方位提升推進大會在銀川舉行,吹響了奮進的號角。
如何應變局、破難局、開新局?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需求被擺在了首要位置。今年一季度以來,寧夏科技廳扎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科技賦能民企向“新”而行。
強化資金支持 推進梯次培育
寧夏回族自治區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01家、自治區創新型標桿企業42家、自治區雛鷹企業153家、自治區瞪羚企業69家,民營企業占比分別達到94.2%、90.5%、94.1%、85.5%。
“民營企業在經濟浪潮中穩穩挑起大梁,我們全方位、立體式地支持它們發展。”寧夏科技廳高新技術處副處長周冬芝說。
在一工機器人銀川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企業自主研發的3個柔性生產單元正在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2024年,寧夏科技廳給予該公司100萬元科技專項扶持資金,創建了離散型智能制造自動化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這筆資金被用于人員培養、設備升級、平臺建設等多個方面。隨著技術不斷升級,我們的銷售額從兩三千萬元增長到去年的5600萬元,產品遠銷重慶、四川、安徽等地。”一工機器人銀川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馬建勇喜不自勝。
今年,寧夏科技廳繼續強化科技項目資金支持,從源頭為民營企業創新發展“鼓勁”。
目前,寧夏科技廳已支持寧夏喬鋒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啟動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項目27項,接續支持寧夏隆基寧光儀表有限公司等企業實施重點研發項目114項,指導相關企業申報2025年第一批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項目100余項。
此外,寧夏科技廳還提出民營企業“梯次培育”概念,構建科技型企業和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培育體系。寧夏支持龍頭骨干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現有的31家創新聯合體中,民營企業牽頭組建占比達83.9%。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周冬芝介紹,比如法人科技特派員企業寧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自治區內外12家單位組成設施瓜菜創新聯合體,使農業科技園區番茄產量提高16%,商品率提升至95%,生產效益提高30%。
統籌資源配置 優化創新生態
近年來,寧夏積極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寧夏科技廳對32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下達獎補資金990萬元,推動雙創載體在民營科技企業培育中展現作為。”寧夏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白青告訴記者。
位于銀川市金鳳區的引鳳創夢科技企業孵化器,把長城中路盈南村村集體一棟閑置的寫字樓打造成了科技創新的“生態圈”,目前入駐企業56家。孵化器連續5年舉辦青年創新創業成果展,累計為1500多家民營企業創造更多科技交流及創新創業的機會。
“目前,孵化器形成了‘每層樓一主題一集群’‘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生態鏈,推動10個項目完成招商引資企業落地寧夏,助力村集體創收超過1320萬元。”引鳳創夢科技企業孵化器負責人張洋說。
優化創新生態,關鍵在于統籌科技創新資源配置。
寧夏科技廳充分發揮科技惠企政策集成效應,推動自治區出臺《關于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方案》,為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全鏈條保障;積極與財政廳溝通對接,爭取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財政支持預算額度,同時優化各類科技計劃預算分配,引導科技資金項目、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向企業集聚。在2025年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爭取企業研發費用后補助預算額度達2.5億元,較上年增加9000萬元。
從資金支持到政策傾斜,從人才保障到服務優化,寧夏科技廳的“滴灌式”服務喚醒了民營企業的“種子”破土而出、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