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向南
“欠發達地區科技資源匱乏,尤其缺乏科研團隊和人才等資源。”3月24日,山西忻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殿君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應對這一挑戰,忻州建立了“科創驛站”科技示范園(以下簡稱“科創驛站”),該園引進高校和科技企業的科研團隊,并鼓勵指導科研人員參與解決生產技術問題,推動了科研成果的應用和轉化。
自2024年1月“科創驛站”運營以來,已有33個創新團隊和260余名創新人才常駐。他們開展科研攻關、服務企業、科普工作和宣講科技政策等,為忻州高質量發展“充電賦能”。
“‘科創驛站’不僅充實了忻州科技資源,也實現了高校科研力量與忻州企業科技需求的對接,巧妙地解決了我市科技資源薄弱問題。”王殿君說,現在企業能夠提出問題,高校則提供答案,而且高校的研究成果在忻州得以轉化,形成了高校研發、忻州應用和產業化的良好態勢。
改造閑置場地請科研團隊入駐
中國農業大學有機旱作和設施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首批入駐“科創驛站”。3月20日,在該創新平臺看到,科研人員篩選優種,研究生忙著整理實驗數據。平臺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張天柱教授說,團隊結合忻州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開展了設施農業、鹽堿地治理、有機旱作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此外,還引進和推廣了種植新品種,并成立了設施農業科技小院和智慧農業創新示范園,以幫助政府、涉農企業及農民解決農業難題。
說起入駐“科創驛站”緣由,張天柱表示,除了科研項目因素外,還有對家鄉的情懷。雖然忻州資金支持有限,但“科創驛站”的真情服務打動了他們,希望改變忻州科技資源薄弱的現狀。
忻州位于呂梁山和太行山-燕山地區,曾是國家級貧困地區,科技資源也十分缺乏。針對這一現狀,忻州市改造閑置教學場地,建設“科創驛站”,引入科研力量和科研資源,為當地科技創新助力。“科創驛站”功能十分明晰,彌補科技資源不足,定位為人才引育的新平臺,科技進步的新引擎,成果轉化的新路徑,服務基層的新模式,示范帶動的新基地,邀請對象包括省內外高校研發團隊、科技型初創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
“我們精準邀請人才入駐,瞄準已在忻州有合作項目的科研團隊,或籍貫忻州的科研人員,或愿意來忻州搞創新的團隊,免費提供實驗室、辦公室和宿舍等,并讓他們優先享受科研項目、人才政策等支持。”王殿君說,忻州財力有限,我們只能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給予支持,更多靠的是真情和服務。
目前,“科創驛站”吸引了中國農業大學、山西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7所高校的研發機構,以及誠邁科技、中條山研究院等入駐,建立起涵蓋多個科研領域的實驗室和研究基地。“共有33個科研團隊260多名科技人員入駐,研究領域涉及光電傳感、煤炭綠色開采、機械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制藥、設施農業等。”忻州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長盧建華說,“這些科研領域契合忻州產業實際,成果出來后,會提升忻州產業科技含量。”
一招落,滿盤活。“科創驛站”入駐科研團隊收獲了滿滿成果,讓忻州科技創新有了生機和活力。一年來,入駐科研團隊實施了17項科技攻關項目,獲得2024年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申請發明專利22個,成立的眾創空間被認定為省級眾創空間,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
引導科技服務向基層一線延伸
“科創驛站”也是企業和科研團隊產學研交流合作的平臺,通過該平臺,科研團隊和企業能夠順暢對接、服務更精準、合作有保障。
“這個取料機訂單2500萬元,若沒太原科技大學老師幫解技術難題,就有丟失的風險。”3月21日,山西晨輝鍛壓設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喬星語激動地說。
這家公司位于忻州忻府區,研發生產“個性化”鍛造設備。“這個訂單按客戶要求,生產一款鍛造機器人,在設計一個操作動作時,公司技術員修改程序多次,也達不到客戶滿意。”喬星語說,“在科技人才小分隊幫助下,圓滿解決了技術問題,順利拿下訂單。”
“忻州下轄14個縣(市、區),科技資源更是薄弱,常年凝練不出科研項目,企業少有研發活動,科技資源和力量下沉更為迫切。”王殿君說,我們探索建立科研團隊與企業合作共贏的模式,吸納“科創驛站”集聚的多位各類人才,成立科技人才小分隊,引導支持人才零距離服務企業、對接企業。
忻州科技局從“科創驛站”入駐高校創新平臺、山西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忻州市科技專家庫中篩選,結合忻州產業特點、發展布局以及現有人才資源,初步組建黃酒釀造、法蘭鍛造、高端裝備制造等10支科技人才小分隊,推動科技力量服務延伸至縣至企業,開展政策宣傳、提供技術咨詢、組織技術攻關、承接課題研究、挖掘科技項目、共建創新聯合體、聯合培養人才、推動成果轉化服務活動,全力打通科技賦能“最后一公里”。王殿君說,他們制定了實施方案,定期向企業征集服務內容,每個月有服務側重點,形成閉環指導機制,構建起“上下貫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體系,推動科技人才小分隊入企服務真正落地見效。
科技資源向基層集中,科技服務向基層延伸。據悉,10支科技人才小分隊成立一年來,深入該市14個縣(市、區)和忻州經濟開發區的科技型企業,開展入企服務500余人次,服務企業200余家,解答企業技術需求380件,促成產學研戰略合作19家,共同解決技術難題31個,達成合作意向32家。
忻州科技資源短缺得到緩解,創新活力競相迸發。2024年,該市11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科技部門評價入庫登記,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至166家,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達17項。“‘科創驛站’是化解欠發達地區科技資源短缺、人才力量不足的積極實踐,也是科技資源匱乏地方科技部門如何開展工作的有益探索。”王殿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