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3月20日,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獲悉,醫藥健康產業作為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雙發動機”之一,2018年至今,北京市已接續實施三輪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在全市上下、產業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北京醫藥健康產業整體規模達1.06萬億元,同比增長8.7%,成為全國首個醫藥健康產業破萬億的城市。
2024年,北京醫藥健康AI三類醫療器械獲批上市11個,數量全國第一;9個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居全國第二;9個創新藥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居全國第三;27個項目入選國家人工智能醫療器械揭榜掛帥優勝單位名單,數量居全國首位。同時,在細分領域出臺合成生物制造、醫療器械、細胞與基因治療(CGT)、腦機接口等專項政策,全力賦能發展新賽道。今年僅前兩個月,7款創新藥械產品獲批上市,數量居全國第一,實現“開門紅”。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以下幾點助推醫藥健康產業取得佳績:一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升級。北京深化市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機制,推出產業部門與行業管理部門“雙牽頭”機制,高效解決產業主體的急迫需求。
二是北京加強前沿技術布局,多項前沿突破性技術領跑國際,如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鄧宏魁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化學重編程技術誘導多能干細胞的成果加速轉化;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高彩霞團隊開發的大片段DNA精準定點插入的基因編輯新工具;腦科所羅敏敏團隊開發的“北腦二號”在國際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對二維運動目標的腦控攔截;北京大學高家紅團隊研發的新一代腦磁圖儀,實現國際首例無線腦磁檢測。
三是加強創新與“三醫”聯動協同,推出支持創新醫藥發展的“32條措施”,落實“藥品臨床試驗審批時限從60日壓縮至30日、藥品補充申請審評時限從200日壓縮至60日”的國家創新試點,發布2批16家臨床試驗試點機構名單,推動8個創新藥臨床試驗項目納入試點。
四是推動開放創新,外資企業落地數量創新高,如8家知名外資藥械企業在京新設研發或創新主體,其中輝瑞、丹納赫、滬亞生物均為首個在京實體。禮來、拜耳、默沙東等新設創新中心。
五是產業基金見效,投融資吸引力進一步加強:設立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圍繞早期研發和產業化落地“兩頭”完成投決44項,投決金額和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近90億元。
六是著力強化園區、平臺、人才、AI數據等要素賦能,產業生態能級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