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
“嗒嗒嗒、嗒嗒嗒……”3月19日,在貴州黔東南施秉縣舞水云臺旅游商品開發有限公司的數智化生產車間里,流水線火力全開,細細的針頭在布料上快速勾勒成畫。身為公司負責人的龍祿穎,剛剛從米蘭時裝周趕回,正在緊急組織員工制作刺繡產品用以出口。
苗繡是一種刺繡技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苗繡的傳承過程中,科技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貴州,數字化傳承、數智化生產等讓越來越多的民族傳統“指尖技藝”,化身為日益壯大的“指尖經濟”。
數字賦能,牽手國際品牌
20年前,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帶領設計師走進貴州深山。一到這里,夏華就被繡娘們手中精美的繡品深深吸引。自此,夏華和依文集團,就與貴州刺繡結下了不解之緣。
怎么樣才能讓技法不失傳?夏華首先想到的是數字化賦能。于是,她開始走村串寨尋訪。最終,夏華及團隊找尋到了2.5萬名繡娘,并建起了中國手工藝者數據庫,對每位繡娘的技法和信息進行收錄。自此,貴州繡娘的技藝有了數字化傳承。
為了記錄刺繡獨特的紋樣,夏華花了20年時間將搜集到的8900余種民族美學紋樣建成了數據庫。讓夏華沒想到的是,這兩個數據庫的建立,引來400多個國際品牌和1600多名設計師前來牽手繡娘,展開創新創作。“現在我們一年可以創造出1.5萬余個新的民族文化產品,大大地激活了市場。”夏華說。
貞豐縣的布依族獨臂繡娘梁忠美,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
梁忠美繡的蝴蝶栩栩如生。可是在家鄉的小集市上,一幅刺繡作品只能賣幾十塊錢,每月收入不到千元。“我們通過設計,將梁忠美手中的蝴蝶變成了服裝、包包等時尚產品,也打造起蝴蝶仙子的IP。如今,她的月收入已經過萬元。”夏華說。
科技助力,釋放“指尖經濟”
龍祿穎自幼跟隨母親學習苗繡,熟練掌握各種高超的苗繡技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06年,龍祿穎放棄在深圳國企的穩定工作,返鄉發展苗繡產業。
是選擇傳統作坊式的“小打小鬧”,還是走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之路?龍祿穎也一度困惑。最終,在黔東南州科技局的幫助下,龍祿穎聯手貴州大學技術團隊,開展了“基于圖像特征融合的貴州苗繡數字化自適應生產關鍵技術研究”的科技攻關。
2023年,隨著全新的苗繡數智化平臺投用,龍祿穎在保持苗繡核心技藝和工序的基礎上,把手繡和機繡科學地結合起來,這一舉動打破了苗繡僅適用于服裝飾品等小面積刺繡的生產模式,也擴大了應用場景。
“這樣,我們每天的產量提升了60倍,成本降到了原來的十分之一。”龍祿穎說,因為有了科技的助力,公司的苗繡品牌不僅在國內頗受歡迎,還遠銷美國、歐洲等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刺繡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國際舞臺,貴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一個個美麗的刺繡,成了貴州民族文化的特殊符號,也是貴州傳承、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