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通訊員 周偉翔
“毛竹林受災后如何快速恢復?病蟲害防治關鍵在預防!”近日,在江西撫州資溪春耕備耕暨筍竹科技小院特色產業技能提升培訓班上,江西農業大學教授通過案例分析,向180余名村干部、致富帶頭人傳授農業技術,這是“專家人才+科技小院”模式的生動實踐。
春回大地,農事漸起。在撫州的廣袤田野上,科技的種子正破土而出,為傳統春耕帶來了新的變革。
近年來,撫州市積極探索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為科技賦能春耕提供了有力支撐。
宜黃惠農舜豐生物科技研究院便是一個典型例子。該研究院創建了235畝的水稻科研基地,每年投入400多萬元用于研發,承擔了1項省級科研項目,審定了16個新品種,獲得了3項發明專利和2項植物新品種權。這些成果不僅提升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也為技術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3月中旬,走進撫州的田間地頭,智能農機的轟鳴聲此起彼伏。在羅針鎮,種田大戶李檢發承包了3000畝稻田,今年春耕,他依靠10余臺大型翻耕機和20余名工人,僅用了十天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翻耕和耕地質量提升工作。機械化作業不僅提高了效率,還保證了耕地的深度和均勻度,為后續的播種和生長打下了良好基礎。
除了大型農機,無人機在撫州春耕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崇仁縣茂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7臺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一天就能完成3000畝農田的農藥噴灑任務,相比人工噴灑,效率提高了數倍。無人機還能搭載高清攝像頭和多光譜傳感器,實時監測農作物的生長狀況,為精準施藥、施肥提供科學依據,實現了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的轉變。
“在科技的引領下,撫州市的春耕生產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智能農機、智慧農業平臺等科技元素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春耕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也為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撫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科技資源環境科負責人余莉說,未來,撫州市將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創新科技應用模式,讓科技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