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宋迎迎 王延斌 通訊員 謝志華 李論
3月14日,在山東蓬萊海水淡化項目工廠,數臺機器轟鳴運轉,淡化后的水順著管道輸出,不斷流向附近的工業園區。
這是目前國內規劃建設規模最大的工業級膜法海水淡化項目。該項目由中鐵上海局承建,主要供應于萬華(蓬萊)新材料低碳產業園生產用水。一期項目已于2024年11月實現產水,為提升當地經濟發展“含綠量”,努力打造“零碳”綠色化工園區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了解,該項目采用了目前世界最先進的“反滲透膜法”工藝。中鐵上海工程局蓬萊海水淡化項目總工程師邵越介紹,這是一種純物理過濾法,主要通過先進的多介質過濾加兩級反滲透裝置,將海水通過取水系統并經過絮凝沉淀、機械過濾等預處理后,加壓送入反滲透模組進行凈化分離,從而使海水脫鹽變成淡水,并可以有效去除海水中的污染物和重金屬。
“反滲透工藝對海洋生態的影響較小,極大減輕了海洋環境的負擔。”邵越說,為降低海水淡化過程中的能耗,蓬萊海水淡化項目安裝了能量回收裝置,將排出水流中的能量回收并轉化為可再利用的動力。同時,該項目的水源來自臨近電廠循環系統冷卻后的海水,與直接從海水中取水的工藝相比,此舉可節省反滲透工藝的電耗,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降低運行成本。
蓬萊海水淡化項目全面建成后,將成為高度智慧化“一鍵啟停、無人值守”的“黑燈”工廠,產能可達到10萬噸/天,每年將節約地表用水量約3600萬噸。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建設過程中全面貫徹綠色、低碳、節能的理念。在項目剛進場不久,煙臺就遭遇了罕見的冷流暴雪天氣,室外溫度長期處于零下10攝氏度左右。為了保障施工進度,項目部集中資源力量,開展技術攻關,因地制宜制定了綠色低碳、節能高效的“暖棚法+綜合蓄熱法”冬季施工方案,實現了不間斷施工。
此外,該項目采用了法國蘇伊士環境科技的工藝包,其專利構筑物無動力絮凝沉淀系統為國內首座、全球第二座,混凝土構件需突破現有國家規范要求,嚴格按照毫米級控制,施工難度非常大。在建設過程中,項目部多次召開專題技術會,邀請專家進行研討交流,開創性運用“預制拼裝+骨架法高精度圬工施工”半工業化建造體系,順利完成國內首次實施的高精度流體力學水處理單元施工。
(受訪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