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符曉波 通訊員 黃靜怡
近日,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軍營村50畝菌菇大棚迎來平菇豐收季尾聲。看著工人們將一茬茬平菇裝車運走,菌菇種植大戶雷聲雄向記者算了一筆賬:2024年9月至今,大棚共收獲平菇約60萬斤,比山下同規模大棚整整多了20萬斤,增產33.33%
菌菇大棚的增產,成為科技特派員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注腳。2018年以來,同安區積極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累計下派6批“下派制”科技特派員共161人,在農業增效增產、特色產業振興、科教文衛下鄉、服務鄉村企業發展等方面結出碩果。
冷空氣遇上熱產業 高山菌菇喜豐收
坐落于廈門第二高峰狀元尖腳下的軍營村,平均海拔900多米,是當地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把菌菇大棚“搬”上海拔近千米的高山,是科技特派員給村里出的“高招”。
2024年,在科技特派員的帶領下,廈門菌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雷聲雄上山考察,在此之前,他完全沒想過把大棚蓋到高山上。
“軍營村等高海拔山區,山上山下溫差可達10攝氏度,夏季溫度僅20多攝氏度,正好是食用菌喜愛的生長條件。”廈門市科技特派員同安2組組長連振華介紹,“高山效應”不止于此,因為山上溫度較低,平菇搬到高山上,全年可種,實現了反季節種植,生產時間比在山下至少翻一倍。
聽了科技特派員的建議,雷聲雄選中軍營村一片荒地建設大棚,并于9月正式投產。令人欣喜的是,大棚僅半年時間便回本了。“一摸菌蓋就知道,特別厚,還是喝山泉水長大的,口感好。”雷聲雄分析,得益于溫度、土壤、水源等條件,平菇不但產量高,而且品質奇佳。
市面上每斤3元的平菇,在高山加持下,賣到了每斤4.5至5元,卻供不應求。雷聲雄決定關停山下的菌菇大棚,并將高山大棚擴張到170畝。為幫助雷聲雄節省成本,科技特派員、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黃慧萍發揮機電專業所長,量身定制大棚軌道傳輸系統,為倉庫與多個大棚間傳輸原料提供方便。
“鏈接資源、技術支持、政策宣傳,我們科技特派員就是帶著腦袋來服務。”連振華說,去年6月底以來,該組立足蓮花、新民、新美3個鎮街,進村調研56次,對接生成5個項目,帶專家上門出智出力成為常態。
新機制撬動全鏈條鄉村振興結碩果
3月13日,廈門同安區科技和工信商務局率隊赴四林村,實地調研和鳴花卉蝴蝶蘭種苗基地,鼓勵企業申報科技特派員服務載體項目。該基地是國內外領先的蝴蝶蘭創新與產業化示范基地,每年生產、銷售蝴蝶蘭種苗5500萬株,為村集體收入帶來跨越式增長。目前,四林村已設立科技特派員工作室,成為開展技術培訓、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的抓手。
科技特派員以創新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成為廈門同安區一道亮麗風景。近年來,同安區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在11個鎮街分別設立11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根據每個鎮街的產業特色和需求,針對性派駐3名“下派制”科技特派員,推動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等工作走實走深。
記者采訪了解到,2024年,高校與企業聯合開發的棚架式果蔬采摘機器人,百香果新品種的生態栽培技術推廣項目、廈門市科技特派員草莓生產苗繁育示范基地等項目被確定為2024年廈門市科技特派員專項創新服務載體項目。其中,高校與企業聯合開發的棚架式果蔬采摘機器人,可實現采摘路徑規劃、果實智能識別、自動采摘收集,研發完成后將在同安鄉村廣泛應用。
不僅如此,同安科技特派員立足服務“三農”,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努力由農業向工業、生態環境、文化旅游、電商等方向拓展。據統計,第六批科技特派員下派以來,累計培育孵化項目轉化科技成果11項,開展技術服務157次,幫助農民增收75.8萬元。
同安區科技和工信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圍繞“強化活動組織、提升服務能力,深化平臺服務、破解發展難題,打造典型案例、擴大示范效應”等方面,持續深化同安區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