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近日,位于重慶市永川區衛星湖街道的重慶市農科院種質創新基地內,紫紅色的蠶豆花成片綻放,與金黃的油菜花交相輝映,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賞。這片獨特的“花海”源自全球首個賞食兩用蠶豆品種“豆美1號”的規模化種植,該成果標志著我國蠶豆育種技術在農旅融合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傳統的蠶豆花多為淺紫色或白色,花朵被葉片遮蔽,而這里的蠶豆花莖稈粗壯,高度統一,僅40至50厘米高,頂端成串開放著玫紅色、紫紅色花朵,且花朵成對開放,形態酷似蝴蝶蘭。
“在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持下,我們通過資源篩選與雜交試驗,于2020年成功選育出全球首個兼具觀賞與食用功能的蠶豆品種‘豆美1號’,目前已進入大面積示范應用階段。”重慶市農科院玉米與特色作物研究所雜糧創新團隊首席龍玨臣副研究員介紹,“豆美1號”通過歐洲紅花蠶豆資源與本土品種雜交,結合團隊自建的“賞食兩用蠶豆選擇與評價系統”,成功突破傳統蠶豆品種邊開花邊長葉的特性,新品種的花序明顯高于葉片,被葉片遮蔽的情況大幅減少,形成“只見花不見葉”的視覺效果。
龍玨臣說,“豆美1號”花期長達40天,無需額外管護,適應性極強,既能適應低海拔丘陵,也能在高原地區規模化種植。團隊在選育出“豆美1號”后又對其進行了改良,選育出多個具有良好觀賞價值和糧食功能的蠶豆新品系,在確保觀賞性的同時,保持正常產量水平,并具備抗病性強、花色穩定、方便機械化收割的特性。未來將陸續投入市場。
在海拔3000米的四川松潘縣,建設有“豆美1號”夏繁試驗基地,并在松潘現代農業園區進行了規模化種植。2022年以來蠶豆花不僅在高原綻放,而且實現鮮莢畝產500公斤、干蠶豆畝產200公斤的高原高產目標,在松潘形成“糧食生產+旅游觀光”模式,帶動當地農民增收,也為全國農旅場景的“非糧化”治理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據了解,“豆美1號”的創新推動蠶豆從單一農產品向多功能產業升級,該項目榮獲全球卓越工程師大賽專業組冠軍,相關技術模式在2024年被列入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綠色高產競賽推廣案例。
創新還在繼續。在試驗基地,記者看到這里的蠶豆花顏色更多,粉紅色、純白色、黑色等各色蠶豆花盡情綻放。“這里18畝的育種試驗田種植著1600多個材料。”龍玨臣說,他們正進一步改良選育多種兼具觀賞與高產功能的新品種,為農旅融合提供更多選擇,讓“花海經濟”模式從川渝向全國推廣,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