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2月28日,記者從廣東省“先用后轉”科技成果對接會上了解到,廣東省“先用后轉”成果庫近期將在廣東省科技業務管理陽光政務平臺正式上線使用,首批入庫成果達400多項。
據介紹,廣東對全省有關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等征集了一批科技成果,采取“先免費試用、后付費轉化”的形式。具體而言,該模式將采用“分期支付”“延期支付”“附條件支付”“收益提成”或“零門檻費+階段性支付+收入提成”等方式將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在推動更多技術成果有效落地轉化的同時,降低中小微企業使用科技成果門檻。
建設“先用后轉”數據平臺是廣東省科技廳以“有為政府”促“有效市場”,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項重點工作。目前,廣東已有多項技術通過“先用后轉”模式成功落地。
“我們的新材料研究所復合材料研究中心將‘一種錘式破碎機復合錘頭的制備方法’以普通許可方式授權給一公司,許可期限5年,合同金額47萬元。”廣東省科學院合作促進部副主任韓兆元介紹,在“先用后轉”機制支持下,該企業分5期支付費用,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同時保障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收益。
作為“先用后轉”和專利開放許可的探索者和先行者,華南理工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完成存量專利盤點,開展科技成果“先用后轉”和專利開放許可探索實踐。2024年,該校探索專利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截至目前,已有328件專利發布開放許可和“先用后轉”聲明,專利開放許可和“先用后轉”成交260次。
“我們將從‘需求端、供給端、服務端’三端發力,通過科技擔保、規范合同、建立合作保證金制度等市場手段,強化科研誠信、視同省級科研項目、技術改造支持、專利開放許可、底層數據支撐服務等行政手段,多措并舉,推動各方主動開展‘先用后轉’。”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廣東相關省直部門將加強協作,共同推進科技成果“先用后轉”工作,進一步完善“先用后轉”機制,盡快出臺全省科技成果“先用后轉”工作指引,建好用好“先用后轉”數據平臺,聯合擔保、保險機構、供需雙方等主體,推動廣東省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