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宋迎迎 楊侖 張景陽 張蘊
雨水節氣后,在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蓼蘭鎮綠色增糧先行區,1.5萬畝冬小麥陸續返青吐綠。
“你瞧,小麥很快就要進入返青關鍵期了,得密切關注墑情變化,因地因苗加強水肥精細管理,促苗早發快長。”山東省優秀科技特派員、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孫旭亮給種糧大戶開出“藥方”。
時下,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神州大地上,科技特派員和農技專家正奔走在田間地頭,為農戶們提供春耕指導和技術培訓,推動更多農業科技成果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農技送來“及時雨”
2月的東北大地尚處于沉睡中,不過設施農業的春耕工作已是如火如荼。在吉林省白山市渾江區潤澤園食用藥用菌類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一座“蘑菇工廠”里,一簇簇榆黃蘑破袋而出,金燦燦的煞是喜人。這是吉林省科技特派員、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教授徐濟責歷時5年多選育出的新專利菌種。
“現在正處于出菇階段,要注意做好保暖、保溫,提高菌包的成品率。”徐濟責一邊查看榆黃蘑出菇情況,一邊向種植戶講解著管理要領。近年來,徐濟責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科技賦能下,該合作社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年產50萬棒至60萬棒榆黃蘑,新品種的售價每公斤可達10—25元。小菌菇為當地農民撐起了“致富傘”。
年味還未散去,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和潤農業的女子嫁接隊已經忙碌起來。在育苗工廠里,她們爭分奪秒地嫁接種苗,全力沖刺著即將到來的春耕。秧苗嫁接技術是赤峰市農技人員大力推廣的一項新型農業技術。“將秧苗嫁接到砧木上,能夠有效增強秧苗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減少病蟲害侵擾,進而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赤峰市農技人員徐素麗介紹。
在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不少種植戶嘗到秧苗嫁接技術的甜頭。大廟鎮公主嶺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大棚里,嫁接番茄長勢喜人,即將迎來采摘期。公主嶺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主任王景生說,從目前番茄的長勢來看,一畝地的產量預計可達8000斤以上,比之前的品種增產了2000斤左右。
無人機播撒“豐收果”
“注意!高度3米,飛行速度再慢點!”2月19日一早,青島膠州市膠西鎮的一處高標準農田里,青島市科技特派員、青島一粒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梅楠就已經開始忙碌了,他正指導著62歲的種糧大戶王德貴操作植保無人機。
“無人機作業不但速度快,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效率也大幅提高,真是省時、省工又省錢!”王德貴感嘆道,高科技農業設備越來越多,田地里的老把式也得跟上形勢,多學點新手藝。
2017年起,朱梅楠針對青島市不同區域作物特點和農戶需求,開發出“理論教學+田間實操+跟蹤指導”的培訓模式,將無人機操作規程、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病蟲害人工智能(AI)識別等20余項技術打包成“科技培訓套餐”。8年來,他帶領團隊累計輸送國家認證的農民飛手200余人。
從播種、施肥到打藥,無人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頻率越來越高,這讓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市正仁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負責人姜浩嗅到了商機。“這臺無人機操作簡便,搭載高清攝像頭,能精準識別病蟲害,還能根據農田地形智能規劃噴灑路線,大大提升春耕效率。”姜浩熱情地向進店農戶介紹無人機產品。不少農戶聚攏過來,主動詢價、交談,盤算著購置無人機為春耕做準備。姜浩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民,他們依托無人機生產企業,定期開展無人機基礎知識、操作技能、農業應用等方面的培訓。
如今,在瓦房店市的廣袤田野上,無人機忙碌穿梭,構成一道亮麗的春耕風景線。瓦房店市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當地合作社已配備約160臺植保無人機,80人持有相關駕駛證,無人機已然成為春耕生產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