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2月1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中國地質博物館、云南省楚雄州祿豐市自然資源局,在祿豐市發現的岳氏星宿龍,是早侏羅世蜥腳型類恐龍的一個新種。這是2025年命名的第一種中國恐龍,也是繼2017年程氏星宿龍后,該屬的第二個物種,為蜥腳型類恐龍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關鍵證據。相關研究成果于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上。
據介紹,岳氏星宿龍化石發現于2015年祿豐市北側二鉆山祿豐組張家坳段上部,現保存于當地二鉆山一號館。標本包含從第二節背椎至第二十節尾椎的完整序列,以及左肩胛骨、近乎完整的腰帶和后肢。研究顯示,多數早期蜥腳型類僅三節薦椎,岳氏星宿龍與程氏星宿龍同具四節薦椎,但存在顯著差異:距骨背緣平直、第五趾保留兩節骨化趾節,且體型遠超模式種——股骨長達78厘米,體長估測8至10米,約為程氏星宿龍的兩倍。
系統發育分析證實,岳氏星宿龍與程氏星宿龍構成姊妹群關系。四節薦椎特征并非蜥腳類獨有,如蜀龍等多支早期蜥腳型類群也存在此結構,可能為支撐增大的體型或適應四足行走演化而來。這一發現打破了“薦椎數量遞增專屬于蜥腳類演化支”的傳統觀點,揭示蜥腳型類演化路徑的復雜性。
“此次將新種以‘岳氏’命名,是致敬長期協助科研團隊工作的當地居民岳家兄弟,他們為化石修復與保護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尤海魯向記者介紹,祿豐地區持續涌現的化石發現,為探索蜥腳型類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