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李榮
在云南省臨滄市的群山中,耿馬縣勐撒農場用一座“空中果園”,破解了發展困局。通過“茶葉+堅果”立體復合種植,這座擁有69年歷史的國營農場,正書寫著“1+1大于2”的生態經濟新篇。
勐撒農場地處北緯23°的黃金種植帶,年均18.3℃的氣溫和豐沛雨量為茶堅果共生提供了天然溫床。原有的7451畝茶園和1.7萬畝橡膠園能否有新的發展路徑?近年來,農場攜手云南省熱帶作物研究所,開啟立體農業的革新實驗。他們在茶園中套種澳洲堅果,利用茶樹喜蔭與堅果喜光的互補特性,構建起三層立體種植系統:上層堅果遮陰保濕,中層茶樹吐露新芽,下層保持水土的天然植被。
這場試驗帶來多重效益。在勐撒農場洛凌社區,職工秦繼榮管護著10畝套種園。記者在這里看到,120棵堅果與茶樹和諧共生。“2024年實現茶果雙收4.6萬元!”秦繼榮說。
在農場5900畝生態基地,堅果樹冠形成天然遮陽網,使茶葉氨基酸含量提升15%,單產增加20%,同時每畝年固碳量達0.8噸。2024年數據顯示,該模式實現茶葉畝產值3515元、堅果畝產值379元,綜合效益較傳統茶園提升38%。
“立體種植不是簡單疊加,而是生態系統的重構。”勐撒農場監事會主席張瑞劍介紹,農場通過三項技術創新破解種植難題:研發遮陰率智能監測系統,將堅果的遮陰度精準控制在30%至40%;建立水肥協同供給模型,實現兩種作物營養需求動態平衡;開發錯峰采收機械,解決茶果采收期重疊問題。目前,基地堅果掛果率達85%,預計2026年進入豐產期后,堅果產值可突破千萬元。
眼下,這種“以短養長”的模式,正在產生鏈式反應。茶農轉型為新農人,掌握套種管護等5項新技能;加工企業開發出堅果香茶等12個新產品;接待研學游客,催生農旅融合新業態。今后,農場還將建設種質資源圃和智慧農業系統,推動畝均效益再提升30%,為山區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可復制的“耿馬范例”。
(李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