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孫瑜
地下20米左右潮濕憋仄的空間里,密布的電纜向隧道深處延伸。國家電網南京供電公司電纜運檢中心員工饒環宇和同事戴上手套,拿起工具,開始了對電纜的常規巡檢工作。
這是記者2月10日在江蘇南京220千伏善南—南牽線電纜隧道現場看到的一幅場景。
220千伏善南-南牽線電纜隧道是高鐵南京南站和京滬、滬寧、寧杭等高鐵南京段的“供電大動脈”。該電纜隧道始于220千伏南站變電站,橫穿機場高速、秦淮河,終止于鐵心橋附近的南牽引站變電站。
這個春節,饒環宇和不少同事留守值班。“為保障春運及春節期間線路安全,班組安排了‘特級保供計劃’,將220千伏善南—南牽線電纜隧道原本7天一次的常規巡檢升級為一天一次的特級巡檢。”饒環宇告訴記者,每次巡檢2人一組,完成全長4.34公里的220千伏善南—南牽線電纜隧道巡檢工作,需要8個小時,換算成步數要走3萬步。
值班人員里還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南京供電公司電纜運檢中心電纜檢修班班長呂立翔。呂立翔已連續5年在春節期間堅守在高壓電纜運維、檢修工作一線。今年春節期間,他帶領班組成員對給鐵路、港口、機場等重要用戶提供電源支撐的電纜線路進行保電特巡。
“220千伏善南-南牽線電纜為南京南站供電,而南京南站是華東地區最大交通樞紐,春運期間迎來客流量高峰。”呂立翔說,為保障供電無恙,需開展“人防+技防”立體巡檢,在使用監測智能巡檢設備信息的同時,還要人工用手電筒照射檢查外護套是否受損、是否漏水、電纜支架螺栓是否松動等。“只有智能設備和人工交叉巡檢、互相校驗,才能方便發現更多問題。”呂立翔說。
除了直接觀察電纜外觀,巡檢人員還需利用紅外熱像儀、鉗形電流表、接地回路檢測儀、避雷器帶電檢測儀等技術設備對電纜進行檢查。
“紅外熱像儀照射電纜,如果顏色發紅可能說明電纜過熱,需排查問題。”饒環宇介紹,巡檢人員還會利用鉗形電流表、接地回路檢測儀等儀器,對負荷電流、接地環流等情況進行檢測,確保線路安全穩定運行。
220千伏善南—南牽線電纜隧道電最矮的地方只有1.6米,巡檢人員需要躬身前行。全線54只電纜接頭帶電檢測,一只都馬虎不得。
“長時間地下工作很苦也很累,但每次我走出隧道看到萬家燈火通明的時候,感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饒環宇說。
據悉,南京南站2025年春運首日發送旅客約15萬人。火熱春運的背后,一條條宛如“金龍”的地下電纜提供著可靠的電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