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荊曉青
年畫,作為春節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民間智慧與生活的生動寫照。在眾多的年畫流派中,山東高密的撲灰年畫別具一格。它以奇妙的“撲灰”技法著稱,在那個沒有復印機的年代,這種技法巧妙地實現了畫作的快速復制,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至今仍是饒有趣味的作畫步驟。春節期間,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高密撲灰年畫呂氏畫派第七代傳承人呂紅霞,了解到這項非遺背后祖先們的智慧結晶。
一根根細軟的柳碳條,就是祖先們手中的“鉛筆”。先輩們巧妙利用碳棒劃痕能夠轉印特點,開創了年畫的“撲灰”技法。高密撲灰年畫是在寫意國畫的基礎上成長起來,后來在當地結合文人畫和廟宇壁畫形成一種撲灰起稿,繼以手繪的半印半畫類年畫。其中,“兼工帶寫”是撲灰年畫的典型特征。呂紅霞工作室里懸掛著撲灰年畫的代表性民間作品《姑嫂閑話》、“細貨”文人畫,精美流暢的勾線和靈動優雅涮花,動感中帶著豪放。
在呂紅霞看來,非遺傳承需要不斷地創新,創作出老百姓喜歡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對此呂紅霞對撲灰年畫進行畫幅和內容的改進,并設計了雅俗共賞的文創作品。此外,呂紅霞的兒子于三木是西安美術學院美術系的本科生,他正在研究如何把AI融入到年畫創作中。采訪中,于三木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探索經驗,并分享了年輕人傳承非遺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