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無人機“不知疲倦”地自主巡檢、挖掘機的轟鳴聲不絕于耳、運輸車輛在往來穿梭……1月25日,盡管已臨近春節,但在廣東肇慶浪江抽水蓄能電站現場,工人們仍堅守崗位,全力推進工程建設。
“春節假期,仍有300多名工人正同時推進10多項施工任務。新春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天氣暖和,干旱少雨,正是電建土建工程施工的‘黃金期’。”該項目總經理鄭智指著前面正作業的下水庫告訴記者,整個工程,特別是上下水庫的開建,必須趕在3月底的汛期前完成基礎建設工作。
“上下水庫有多大?”記者問。
“總庫容近2000萬立方米,有將近一個半杭州西湖的大小。”鄭智說。
實現從無到有
肇慶浪江抽水蓄能電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變速抽水蓄能電站,是國家抽水蓄能規劃“十四五”期間的重點實施項目,也是我國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依托工程。其電站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將安裝4臺30萬千瓦機組,其中1臺機組為我國自主研發的可變速機組。
與定速抽水蓄能機組相比,變速抽水蓄能機組可有效應對新能源“變”的特性給電網穩定帶來的挑戰,有助于促進新型電力系統的穩定發展。
然而,受裝備制造等方面的技術限制,我國目前開發的抽水蓄能電站基本采用定速抽水蓄能機組。“要實現抽水蓄能機組從定速轉為‘變速’,從無到有再到平穩運用,面臨著巨大的技術挑戰。”鄭智說。
有多難?南網儲能公司生產技術部建設管理高級主管徐鵬表示:“這一變化關乎到機組結構、發電電動機、交流勵磁、保護系統等多方面技術攻關。以發電電動機為例,高耐受能力的金屬護環是變速機組必不可少的部件。此前國內完全沒有此方面的制造經驗。”在長期攻關后,研究團隊已研發出國內首個超大直徑(約5米)金屬護環試制,填補了該領域的國產化制造空白。
“變速抽水蓄能機組的核心技術攻關大部分已完成。”南網儲能公司建設管理分公司機電部副總經理楊小龍透露,團隊準備利用春節假期加緊水力計算研究,力爭明年開始進入變速抽水蓄能機組的生產環節。
離開下水庫,坐上工程車,穿過1600余米的交通洞,記者來到肇慶浪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心臟”——地下廠房。
廠房里,200多名工人正在全速推進4臺500噸重抽水蓄能機組的底座澆筑工作,加緊為首臺國產300兆瓦變速抽蓄機組“安家”。
“你看,4號機位就是變速抽蓄機組的‘家’。”順著鄭智指向的方向,記者看到一臺焊接機器人正在進行壓力鋼管全位置焊接。
焊接機器人“手腳”十分麻利,一旦精確識別到焊縫位置,就自動調節焊槍動作和焊接參數,智能化完成焊接。
“在沒有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我們預計安裝調試變速抽水蓄能機組不可避免地將需要更多的時間,但我們有信心通過高效的基建把時間‘贏’回來。”鄭智十分自信。
把時間“贏”回來
沿著山路,工程車繼續往山體500米深處前進,山路陡峭,塵土飛揚。前不久,國內最深的大直徑抽蓄豎井在此開挖完成,實現3公里長的工程輸水系統全線貫通,為肇慶浪江抽水蓄能電站2026年的投產發電打下基礎。
“作為主要的進出水口,豎井下方通常是大量的地下水。豎井具有通風降溫作用,能使電站內氣溫適宜,保護電站設備的正常運行。”鄭智介紹,他們首次在抽水蓄能工程應用“正反井結合法”開挖大直徑超深豎井;首次在水電領域運用成套正井施工設備,創造了我國水電工程領域的“兩個首次”。
“建設任務非常重。我們正優化工程建設安排,既讓常年辛苦奮斗在建設一線的工人們能夠短暫回家團圓,也把春節假期爭分奪秒地利用起來。”鄭智說。
據了解,建成后,肇慶浪江抽水蓄能電站每年最多可消納粵港澳大灣區21.6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于98萬戶居民用戶一年的用電需求。
作為抽蓄行業領域的“老兵”,鄭智先后參與了4座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建設,留守工地搶抓工期成了他的“保留節目”,今年也不例外。等到節后調休,他才有機會穿上妻子為他添置的新衣服。
“以前,我們一輩子能參與建設一個國家大工程,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一批批重大工程加速建設,我才有機會多次參與其中。”鄭智笑稱自己是“幸運兒”,能親歷國產大型變速抽水蓄能機組技術攻關和建設過程,感到特別自豪。作為千人工地“大家庭”的“家長”,鄭智計劃除夕夜走訪各個參建方營地,與來自天南海北的建設者互致新春祝福、共進年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