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除夕晚上,東莞虎門,湖北荊州人胡冰的家里燈火通明。桌上擺滿了荊州龍鳳配、千張扣肉等湖北名菜,還有東莞本地的燒鵝和盆菜。過去的11年間,由于工作繁忙,每逢春節這一闔家團圓的時刻,胡冰的家人都會跨越千山萬水,在東莞團聚。
作為一座以制造業聞名的城市,東莞有超過800萬常住人口,其中大部分來自外地。過去,每逢春節,許多人會暫時離開這座工作的城市,回到老家與親人團聚。但如今,越來越多家庭選擇在東莞過年,這座城市正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來自河南的王大爺和老伴今年又一次來到東莞過年。他們的兒子是松山湖一家電子公司的技術員,兒媳是一名幼兒園教師。近幾年的春節,已經在東莞定居的王大爺一家人,都是在南陽老家和東莞兩地“切換”著過。
王大爺的兒子小王是新一代產業工人的代表。他大學畢業后選擇來東莞工作,如今已經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與父輩不同,小王對東莞的認同感更強。他不僅在這里工作,還在這里安家、生活。春節期間,他更愿意讓父母來東莞,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
兩代人的故事,折射出東莞的變遷。從老一輩的“打工者”到新一代的“新市民”,東莞正以它的包容與活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扎根。
東莞曾是“世界工廠”的代名詞,流水線上的工人是這座城市的標志。然而,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東莞逐漸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科技、智能制造轉型,新一代產業工人——技術員、工程師、設計師等群體比例逐年增加。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春節期間可能需要值班或加班,這也催生了“反向過年”的新趨勢。
春節,是萬家團圓的時刻,但對于東莞市中電愛華公司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胡冰來說,卻是堅守崗位、守護“第二故鄉”的時刻。從2013年外派至東莞,到如今扎根虎門,胡冰用11年的堅守,詮釋了“2億分之一”的責任與擔當。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46年以來,超過2億人在東莞奮斗拼搏過。
“東莞不僅是我事業的舞臺,更是我生活的家園。”胡冰感慨道。11年來,他見證了東莞的飛速發展,從基礎設施的完善到產業結構的升級,從城市面貌的煥然一新到市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提升。這些變化不僅為胡冰提供了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也讓他和家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據統計,近年來春節期間來莞團聚的家庭數量逐年增加。2024年春節假期全國十大熱門遷入城市,東莞排名全國第六位,僅次于上海。這一趨勢的背后,是東莞的變遷痕跡:從“世界工廠”到“宜居之城”。
(受訪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