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板筆蘸上彩色顏料,刷刷幾下,要么是竹林,要么是大海,要么是仙鶴,要么是朝陽……
在寧夏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西部影城的清城老街上,民間花鳥字畫和米雕“雙料”非遺傳承人張英全的小攤,總能吸引諸多目光。
1月29日(大年初一),記者專程驅車來到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鎮北堡西部影城,一睹這位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風采。
張英全生于1977年,寧夏銀川人,祖籍甘肅天水,從小受家庭熏陶愛上了花鳥字畫。初中畢業后,他隨祖父、父親及多位民間藝人潛心學藝,2015年落戶影城。
民間花鳥字畫又稱板筆字畫,起源于東周,興盛于唐宋。字的筆畫多用花、鳥、魚、山、水、竹等圖案代替,書法與繪畫渾然一體。在張英全的筆下,彩蝶飛舞、荷花盛開、青山如黛、旭日東升。一個個漢字湊近一看,都是一幅幅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圖樣。
正當他聚精會神作畫期間,一群外國友人聞聲而來,拿著手機又拍又攝。張英全乘勢當起了解說員:“遠看是字,近看是畫,我們中國人用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來代替筆畫,每個字里都包含著吉祥的祝福。”
張英全還有一項絕活,就是在米粒上刻圖案和文字。
他告訴記者,作為我國傳統美術工藝中最為精細的一種,一粒米上最多能刻20多個字。雕刻時先用鑷子固定,用小刀打磨表面,再用鋼針、微針筆等進行雕刻。雕刻完成后,作品被裝進定制的水晶瓶,再加入石蠟油,可以起到固定、放大和保鮮作用。
在張英全的影響下,2005年出生的大女兒張迅聞也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板筆。
小姑娘雖然是寧夏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但對民間花鳥字畫情有獨鐘。在她看來,二者毫不違和,都體現了一種守護的責任與力量。而她剛滿14周歲的雙胞胎妹妹張朔聞、張致聞,作起畫來也是有模有樣。
這些年,張英全在鎮北堡西部影城操持小店生意之余,積極參加各類傳統文化進景區、進學校的活動,十年時間收獲粉絲無數。
“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播下夢想的種子。”張英全說,“如今,我的作品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喜愛。我將繼續努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弘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