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耿洋洋
金蛇狂舞,蛇年有福。春節期間,黃土高原上的甘肅省慶陽市,被濃濃的年味層層包裹。這座有著“農耕文化發祥地”美譽的高原城市,歷史的沉淀讓它處處散發著獨特魅力,而慶陽剪紙,更是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的文化瑰寶。
春節前夕,記者來到甘肅慶陽,近距離感受慶陽剪紙的文化魅力和傳承活力。走進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馬路的工作室,推開門的瞬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隴原農耕圖》質樸地展現著歲月里的農事勞作,《靈蛇獻瑞》則靈動地預示著新年的好運……慶陽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馬路,正全神貫注地沉浸在創作之中。她手中的紅紙,在指尖不斷折疊、翻轉,用鉛筆勾勒出石榴果實飽滿的輪廓,剪刀劃過紙面發出“沙沙”的聲響,紙屑隨著她手腕的轉動飄落,蛇的鱗片逐漸浮現,石榴的籽粒隱約可見。經過精雕細琢,一幅構圖飽滿、意蘊深遠的“蛇盤石榴”剪紙作品躍然眼前。
“今天,我剪的是‘蛇盤石榴’。”馬路一邊剪一邊向記者介紹,過春節,剪、貼窗花是慶陽民間傳統習俗,2025年恰逢農歷乙巳蛇年,她創作了一系列蛇元素剪紙作品。“在傳統文化里,蛇是很有靈性的動物,既代表守護,又寓意新生,有著特別的地位。我每次剪蛇,都喜歡搭配卷草紋,再把石榴、壽桃與蛇結合在一起。石榴果實飽滿,寓意多子多福;蛇蜿蜒盤繞,象征著守護和吉祥。我希望通過我的剪紙作品祝福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慶陽剪紙歷史悠久,能追溯到兩晉時期,隋唐更是達到鼎盛。最開始,它以窗花、炕圍畫等實用形式融入生活,與慶陽的窯洞民居緊密相依,和地方文化風俗深度交融,成為慶陽獨特文化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到春節,當地城鄉民宅便沉浸在濃郁的年味和藝術氛圍中。尤其是鄉村,家家戶戶張貼窗花,窗欞上,鮮艷的紅色窗花在陽光照耀下格外奪目;門框上,寓意吉祥的門花隨風輕晃;炕圍上,精美的炕圍花把生活裝點得溫馨又美好。
“慶陽剪紙題材特別廣,日月星辰、民間故事、瓜果蔬菜都能成為創作素材。和南方剪紙的細膩不同,它風格粗獷大氣,更注重塊面的表現和造型的整體感,風格淳樸而敦厚。”馬路告訴記者,剪紙匠人不用打底稿,拿起刀就能創作,通過線條和圖案,將心中的情感與愿景展現得淋漓盡致。作為慶陽剪紙非遺傳承人,對于這門手藝,馬路已堅守了20多年,尤其近幾年,她積極推動“剪紙進校園”“剪紙進社區”,培養了數千名剪紙愛好者,帶領他們在創新的路上不斷探索。
“我的剪紙受祁秀梅大師影響比較深。在傳承古老紋樣的基礎上,喜歡融入現代裝飾元素,通過黑白灰的色調搭配,讓作品層次更分明,既守住了文化根脈,又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說話間,馬路拿起另一幅剪紙作品介紹起來。畫面里,蛇和稻穗相互依偎,既有大自然的生動,又有農作豐收的美好寓意。
“一紙一世界,一刀一乾坤。”正如馬路所言,慶陽剪紙不只是一門古老藝術,更是一種文化的承載。2008年,慶陽剪紙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代又一代非遺傳承人以剪刀為筆,以紙張為墨,運刀游走間展現老百姓生活里的喜怒哀樂、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慶陽剪紙承載著濃厚的地方文化記憶,鎮原縣文化館作為慶陽剪紙非遺保護的責任單位,也在積極推動其傳承與發展,通過成立傳習所,舉辦展覽,編印書籍,拍攝電影和專題片等方式,推動慶陽剪紙走出黃土高原。”慶陽剪紙保護單位負責人、慶陽市鎮原縣文化館館長常燕滿臉自豪地說,剪紙非遺傳承人在守正的同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設計“剪云裳”系列剪紙服裝等剪紙文創產品,豐富了剪紙藝術表達形式,讓古老的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風采。
蛇舞新春,紙間傳情。隨著剪刀上下飛舞,慶陽剪紙里的“蛇”,不僅在紙上活靈活現,更在一代又一代的民俗記憶里、在新春的美好祝福中,歡快舞動,薪火相傳。
(視頻攝制及圖片來源:慶陽市西峰區融媒體中心 耿洋洋 孫嘉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