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2024年底,廣西交出一份成績單:全區科技館總數增至17座。而在2022年時,廣西全區只有4家科技館。
除了科技館新增數量在全國表現亮眼外,廣西在科技館建設方面還有哪些新動態?
日前,中國科技館組織開展“深度感知 雙向賦能”媒體走基層活動。從廣西科技館到百色市科技館,從羅城縣級科技館到科普大篷車……連續多日,記者一行采訪調研,觸摸八桂大地上科技館的鮮活脈動。
借力:盤活流動科技館資源
據統計,截至2023年,我國縣級科技館占全國科技館總數的一半以上。廣西近兩年新增的13座科技館中,有10座都是縣級科技館。
羅城縣科技館就是其中之一。2024年底,為了慶祝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成立40周年,羅城縣科技館開館。這是廣西河池市第一家科技館。
記者在現場看到,羅城縣科技館館內展品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中國科技館展覽資源庫的展品,二是中國流動科技館區域換展的科普展品。
羅城縣科協主席白高春說,縣里科技資源有限,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為縣級科技館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科技館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流動科技館已累計巡展6953站,服務公眾2.16億人次。
在科普展覽方面,羅城縣科技館深入挖掘當地民族特色,通過豐富圖文展現了仫佬族的剪紙、舞草龍等非遺文化,以及依飯節、走坡節等當地傳統節日。
羅城縣科技館開館第二天,廣西科技館的工作人員也來到館內,臨時搭建科學秀場,為入館的學生們表演了“火焰掌”、激光筆爆氣球等科學實驗,引發學生們的歡呼聲。
“新館開設初期,人氣通常很旺,這叫新館效應。為了讓科技館保持旺盛的人氣,最重要的還是后續運營。”廣西科技館黨委書記、館長黃星華說,“比如,建議當地出臺配套措施,減輕科技館水電費、運維費負擔,提供人才、資金支持,還要通過構建合理機制發揮科技館的展教功能。”
聯動:發揮科技館輻射效應
百色市地處廣西的西部,是革命老區。2024年11月,百色市科技館迎來開館1周年。
對于廣西乃至全國來說,百色市科技館具有特殊意義——它是廣西首個將全國流動科普資源進行常設展覽設計的科技館。
在百色市科技館北側,常設科普展廳有2360多平方米,科普展以“星火筑夢·科技從生”為展覽主題,設置“生命之火、宇宙之星、科技之城、科學之原”4個主題展廳,共13個小主題展區、251件展品。“這些展品中,有180件展品直接從中國科技館展品資源庫中選取。”百色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盧志榮介紹。
百色市科協主席鄧雅娜介紹,百色市科協于2022年向廣西科協申報科技館內容建設項目。2023年5月,獲批自治區科協2023年“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科技館內容建設獎補項目,獎補資金1000萬元,地方配套500萬元。
“錢有了,地有了,人有了,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盤活資源,運營好科技館。”鄧雅娜說。
“當初,在場館內容設置時,我們建議百色館結合地方特色優勢產業,設置鋁主題展區,就是想讓大家能夠更加關注百色的特色產業。”廣西科技館展品資源管理部主管周娉婷說。
開展“紅城科學夜”趣味科學秀,舉辦鄉村學校少年宮科技體驗日活動,推動科技館進校園……成立一周年以來,百色市以百色市科技館為抓手,聯合各方開展了豐富的科教活動,把百色市科技館打造成了當地熱門打卡地。“不僅聚集了人氣,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鄧雅娜說。
下沉: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
乘坐科普大篷車,記者一行從河池市巴馬縣出發,在盤山公路上顛簸2個多小時后,終于抵達偏遠的山村小學——巴馬縣東山鄉中心小學。
一同抵達的還有兩輛科普大篷車。它們各自載著20多件科普展品和1臺機器狗,為東山鄉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帶來一場“科普大餐”。
學生們匆匆吃完午飯,迫不及待來到學校操場體驗科普展品,觀看機器狗表演。機器狗做出跑步、拜年、翻滾等酷炫動作時,孩子們熱烈歡呼,聲震山谷。
“我第一次見到這么多有趣的科普展品,機器狗的表演太精彩了!”東山鄉中心小學五年級三班的韋美季主動向記者提出接受采訪,只為了表達她的喜悅和激動。
操作機器狗表演的廣西科技館信息小組工作人員楊珊說:“孩子們的歡呼,讓科普的意義具象化了。”
巴馬縣科協主席覃文芬說,科普大篷車帶動科普資源下沉,填補了基層科普短板。
科普大篷車項目在2000年啟動,至今已走過了24年。據中國科技館統計,科普大篷車累計開展活動44.5萬場,服務公眾3.71億人次,行駛里程5812.9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跑了1400多圈。
覃文芬希望有更多經費支持基層地區科普,“也希望豐富科普展品,培養基層科普人才,讓更多科普資源下沉到貧困偏遠地區,激發山村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點燃他們內心的科學火種。”
創新:解鎖科技館新玩法
2024年9月,一場關于平陸運河的科普展在廣西科技館拉開帷幕,吸引了很多觀眾打卡,開展3個月,參觀人次突破10萬。
“這段時間,我們接待了70多家參觀單位,最忙的一天接待了6家。展覽中展示了許多我們自主研發的展覽展項。”廣西科技館科研管理部部長韋文潮說。
平陸運河科普展是廣西科技館自主策劃的首個關于國家重大工程的科普展覽。為了這次展覽,廣西科技館黨委副書記李邦模帶領團隊去平陸運河集團和施工現場等地調研、搜集資料,歷時6個月,最終打造該展覽。
該展覽以豐富的圖文、生動的模型以及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展示了平陸運河的歷史意義、工程建設及生態保護措施。
此前,廣西科技館主要是通過承接的方式舉辦科普展覽,把其他機構策劃的展覽“引進來”。“承接省事、效率高。但近年來展覽的承接費用水漲船高,引入成本高,我們開始琢磨策劃原創展覽,還能凸顯地方特色。”廣西科技館展覽策劃部副部長陸文偉說。
在創新理念驅動下,廣西科技館推出很多“新玩法”。例如,推出《國寶奇談》等沉浸式互動體驗劇,研發趣味科普展品“空氣炮”、打造科學實驗秀“氣壓砰砰炮”,舉辦廣西中小學教師科學營,成立科技教師志愿團等。
“響應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廣西科技館近年來不斷創新,多措并舉交出亮眼的成績。”黃星華表示,下一步,廣西各級科技館將通過積極運營,持續打造科普陣地,為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作出貢獻。
(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