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亮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決定還提出,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力量。近10年,我國職業教育已累計為各行各業培養輸送6100萬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新時代新征程,職業教育必須擔起歷史使命和責任,更好地激發產業工人的智慧和力量,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陜西工院”)是一所因裝備制造業而生、依裝備制造業而立、隨裝備制造業而強的“雙高計劃”A檔高職院校。自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以來,陜西工院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并舉”原則,以“產改”試點單位建設為抓手,探索形成了“五位一體”職業培訓體系。
一是構建“三鏈協同”培訓機制。陜西工院持續強化“陜西工匠學院”建設,在總結包括《深化職業教育助推產業工人技能提升問題研究》在內的14項省級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以崗位定課程、以課程助培養、以競賽促實踐、以證書驗能力,打造培訓鏈;通過以需求定賽項、以合作建平臺、以校企組團隊、以團隊同競技,打造競賽鏈;通過以問題定項目、以項目組團隊、以價值助經費、以應用促成長,打造科教鏈。這一機制幫助學校打通產教融合“最后一公里”,加速“校企利益共同體”向“產教融合共同體”轉型。
二是打造“動態耦合”培訓模式。陜西工院整合優質資源、分析供給需求,對“準備—實施—評價—改進”四個培訓階段進行優化。在準備階段,學校精準分析需求,科學設計“培訓+競賽”“線上+線下”等多形式的培訓方案。進入實施階段,學校采用“學做創”三位一體學習模式,開展“車間課堂”“工匠課堂”等理實一體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評價階段,學校建立學員評教、基地評學、單位評效機制,掌握“工+校+企”三方培訓評價資料。在改進階段,學校聚焦學員、基地、單位所關注的重點問題,有針對性地推進培訓質量提升與改進。
三是建設“終身服務”培訓基地。陜西工院依托陜工·共享產業學院、北京精雕產業學院等技術技能服務平臺,以及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產教融合平臺,與企業共建集技能培訓、勞動競賽、五小創新、培訓課程建設、實習實訓等功能于一體的培訓基地,做強做優“N工結合”,持續與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單位合作,聚焦鈦合金生產、文物修復、醫療定制、零碳建筑等領域,圍繞專精特新項目開展“聯合五小”活動,打造“醫工結合、文工結合、建工結合”等一批特色品牌。
四是開展線上線下培訓課程。陜西工院圍繞區域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鏈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需求,充分利用校內兩個先進制造類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的特色職業教育資源,依托主持和參與的13個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等信息化平臺,在49門國家、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基礎上,針對產業需求開發定制職業技能培訓課程,為產業工人轉崗和技能提升提供精準支持。同時,針對產業工人學歷提升需求,陜西工院系統開發學歷教育課程,試點實施“成績置換”等成績積累與認定機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服務產業工人學歷提升。
五是強化“多元多級”培訓師資。陜西工院持續按照“橫向多元聯動,縱向多級支撐”的發展路徑,依托由陜西工院牽頭組建的西部產教融合研究院、全國機械行業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職教集團、陜西裝備制造業職教集團及校企協同育人戰略聯盟等平臺,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秦工坊”。在國家萬人計劃名師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5個大師(名師)工作室的基礎上,學校與西北建筑設計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單位的8個勞模和工匠人才職工創新工作室聯合組建陜西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聯盟,搭建“雙師型工匠—雙師型教授—雙師型專家”的分層分類梯度化能力認證體系,打造高質量產業工人培訓師資隊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陜西工院牢記黨和國家賦予職業教育的時代重任,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抓手,不斷優化“五位一體”職業培訓體系,進一步探索形成具有陜西工院特色的“產改”工作方案,為建設制造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