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瑾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無錫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無錫職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核心,聚焦智能制造關鍵技術領域,推動職普融通,深化產教融合,持續提升服務中小企業智改數轉網聯的能力,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持。
一是加快建設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職業教育體系。無錫職院是江蘇省最早開展高職與普通本科“4+0”聯合培養項目的院校之一。截至目前,無錫職院已與江蘇大學聯合開設物聯網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軟件工程以及市場營銷等6個專業,現有在校生1068人,并連續培養出九屆本科畢業生,共計2000余人。無錫職院培養的高職本科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的應用技術能力,受到用人單位一致好評。同時,無錫職院還推進實施中高職和高職本科培養項目,與常州大學、江蘇理工學院等院校在會計學、汽車服務工程、商務英語等專業開展“3+2”分段培養項目,與江蘇省無錫汽車工程中等專業學校、無錫江南中等專業學校在汽車檢測與維修、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專業開展“3+3”分段培養項目。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無錫職院不斷優化教育結構,建立人才培養“立交橋”,為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供支撐。
二是堅持“技術引領、并跑產業”理念,校企深度融合建專業。無錫職院圍繞制造強國建設要求,精準對接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管控等智能制造關鍵技術領域,系統構建以數控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等7個專業群為主體的智能制造專業集群,以技術標準研制與教學標準優化同步為引領,以專業集群化、資源集成化、管理集約化為手段,創建“雙標同步、三集統籌”專業集群建設模式。以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統領,無錫職院整體推進“金專、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建設,強化智能制造技術的集成應用,發揮資源集成優勢,切實提高智能制造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無錫職院2023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學校近5年獲得全國教材建設獎特等獎1項,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技術標準16項。學校還牽頭成立無錫市智能制造與物聯網市域產教聯合體、全國云智物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全國機械行業工業軟件與數字化制造產教融合共同體。無錫職院以機制創新為關鍵、以資源為要素,充分發揮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企業牽引、學校主體作用,加強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搭建多類型協同創新平臺,推進區域內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應用,助力地方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建設。近5年,無錫職院獲批國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級以上課題73項,獲得授權專利2544件,實現專利技術轉讓轉化317項,累計技術合同額超過2.1億元,橫向技術服務與培訓費用累計到賬1.4億元。
三是堅持服務中小制造企業“智改數轉”。無錫職院建立以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為引領、三個千萬元級研究所為基礎、七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高地的“一院三所七中心”協同運行機制,著力解決智能制造領域的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持續提升學校服務中小企業“智改數轉”的能力和水平。無錫職院探索“平臺、項目、技術、資源”技術技能積累模式,與無錫濱湖區、梁溪區、惠山區和常州武進區等地合作構建協同創新體系,聯合無錫市“湖灣院所聯盟”共同實施政產學研“三進”工程,推動區域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帶成果、技術和團隊進園區、進街道、進企業,并成立無錫職院梁溪創新與技術轉移中心、無錫市技術交易市場濱湖分中心,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學校與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無錫透平葉片有限公司等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合作,聚焦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管控、工業互聯網等關鍵技術領域,實施“AI+智能制造”應用基礎研究平臺建設工程,統籌規劃建設23個科研實驗室,建成智能制造國家標準試驗驗證平臺。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無錫職院將生產、科研中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為教學、科技資源,建成7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2個省級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近5年來,學校教師技術團隊累計為企業提供智改數轉網聯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項目996項,單體超過千萬元項目3個,有效賦能中小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發展。
下一步,無錫職院將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不動搖,以內涵建設為核心、以產教融合為路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深化產學研用緊密合作、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富有家國情懷、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努力創建智造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大學,更好支撐和服務江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