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傳 青島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系統部署,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島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科技強市,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是堅定不移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核心位置。青島統籌各部門、各區市力量,組建市委科技委員會,并出臺科技委員會工作規則、科技委員會辦公室工作細則,強化戰略規劃、體制改革、資源統籌、綜合協調等職責,建立更加高效的科技創新統籌機制、執行機制和協同機制,實現科技創新體系高效運轉。青島連續召開海洋科技創新座談會、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明確“145”科技創新發展思路,即“一個總目標”“四個主攻方向”“五年五個翻番”,不斷推動資源向創新集聚、政策向創新傾斜、力量向創新匯集。以制度創新為牽引,青島高標準謀劃科技強市行動計劃,面向未來5年科技創新發展,配套制定科技成果轉化、海洋科技創新、科技研發投入、科技財政金融、科技產業園區、科技引領產業等系列重點領域專項政策,加強一體謀劃、一體推進,構建一總多分、系統完備的科技強市制度體系,形成全社會謀科技、抓創新的生動局面。
二是堅定不移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聚焦產業需求,青島著力搭平臺、夯基礎,構建完善國家—省—市實驗室體系,建好用好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青島)等,做大做強山東能源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超前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科技創新平臺集群。青島著力育企業、謀產業,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實行更大力度企業研發投入支持政策,開展企業研發活動“一清零一提升”行動,增強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圍繞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海洋產業,青島布局實施“強鏈”“建鏈”“布鏈”“海創”四大計劃,每年組織100項左右技術攻關項目和科技示范工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為把科研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青島全面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質效提升專項行動,遴選三大類成果、采取四方面舉措,構建“3×4”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針對重點高校院所、創新平臺、研發機構、鏈主企業,青島成立服務專班。專班全部下沉一線、對接成果需求、加速轉移轉化,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等問題,更好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三是堅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發科技創新發展活力。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創新布局,青島加快科技管理職能由“科研導向”向“產業導向”轉變、由“單打獨斗”向“集團作戰”轉變、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轉變,促進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各類要素有效銜接、緊密結合,提升科技管理能力水平。青島堅持企業“出題”、院所“答題”、市場“閱卷”,健全成果跟蹤對接、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果轉化聯合支持和科技評價激勵等機制,打通科技產業連接通道。青島持續深化“撥改投”改革,設立科技股權投資專項,探索“撥投結合”“先投后股”等支持模式,形成更加多元化、市場化的投入機制。青島以開放促創新,健全科技合作機制,高水平運營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搭建面向上合組織國家的多邊國際技術轉移平臺;啟用魯港科技合作創新中心,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綜合開放平臺;高標準謀劃青島科創大走廊,串珠成鏈、聚鏈成片,構建“一廊三城多園”空間格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引領性科創策源地。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面向新時代、新征程,青島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以更大的信心決心、更多的資源投入、更強有力的改革舉措抓好科技工作,強力推進科技領域改革任務落地落實,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強市,努力為建設科技強國、科技強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