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侯萌 王菲
“浦江縣曾有兩條河,一條牛奶河,另一條垃圾河。就拿新光村來說,村里共有600多人200來戶,當時家家戶戶都以磨水晶為生。”12月4日上午,科技日報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浙江主題采訪活動走進虞宅鄉新光村,虞宅鄉黨委書記毛悅在村口向記者講述村子的往昔。
因小作坊嚴重污染環境,全村僅余28位村民留守。為突破困局,在浙江“千萬工程”的有力推動下,浦江縣打響浙江治水的頭陣。新光村痛下決心,在2013年全力開展“五水共治”,關停300多個水晶小作坊,并將水晶產業整體遷入產業園。現今,縣里已建成4個水晶產業園,去年產值突破115億元。
傳統工業依靠技術創新成功開辟新路徑,新光村的古村落也慢慢煥發生機。2015年,陳青松來到村里,做起鄉村音樂,并在閑置老房內設立廿玖間里青年創客基地。傳世刺繡、李字頭梨膏糖、“一江藍”旗袍……眾多創業項目在古宅中落地生根。
90后的“婺州窯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呈天是第二批入駐的創客,他說:“我上學時就喜歡上山文化,畢業后就想開發帶著上山文化韻味的陶器,好讓游客能把萬年上山文化‘帶’回家。”他告訴記者,有一款大口盆文創產品還被全國人大代表祝響響帶到了全國兩會。
綠水青山失而復得,為生態圈發展創造了新機遇。順著澄澈的溪流,鄰村前明村發展起研學游與親子游項目,每月引客入浦的數量達6—8萬人次。
新光村是浙江首批開展鄉村運營植入的村落,自2015年起實施純市場化運營。虞宅鄉黨委書記毛悅表示,當時古村與文旅相結合的模式較為新穎,新光村搖身一變成為明星村,其模式也相繼被推廣到其他地方。
那么,如何才能在古村文旅賽道上始終保持活力與新意?新光村給出了答案:要讓業態持續繁榮,關鍵在于有專業團隊長期扎根。陳青松介紹說:“我們每周都會舉辦音樂會,村里還有自己的樂隊。”這種模式別具一格,難以被效仿。
“今年是我們推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第十個年頭,如何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鄉村建設,依舊是我們要破解的重大課題。”虞宅鄉黨委書記毛悅稱,下一步,鄉里將對新光村的文化業態進行升級優化,在全鄉著力打造“中國鄉村創業谷”,廣泛招募鄉創人才回歸鄉村。
(科技日報記者 王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