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全會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并從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加速釋放其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勁力量。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
一是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創新,既是解析中國發展經驗的密碼,也是解讀中國未來應對各種挑戰、最終走向民族復興的鑰匙。新時代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就的背后是科技進步、要素配置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力支撐。高新技術的發展為傳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賦予了新的內涵,并推動傳統要素與數據等新生產要素重組,極大地拓展了生產函數的邊界。
二是讓新質生產力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過程中,農業是基礎、是支撐。要實現“大國小農”向“大國強農”的歷史性跨越,迫切需要改造傳統農業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不僅實現了增產、增收,還實現了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一定意義上講,我國農業已經跨越了“庫茲涅茨曲線”拐點,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脫鉤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深化改革的關鍵節點,高新技術加速突破。生物技術迅速迭代,顯著提升了育種效率。數字技術的強滲透性和泛在性,推動農業設施裝備互聯互通、不斷走向智能化,既使農業生產過程輕簡便捷,又極大提高標準化、精準化程度,使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各類要素組合持續優化、生產邊界不斷拓展,帶動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助力農民生活富裕富足。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各地區發展情況不同,形成了多層次生產力并存、區域發展水平各異的當代中國特色農業生產力格局。要摒棄“串聯式”現代化發展的傳統邏輯,構建起“并聯式”發展的新邏輯。
三是健全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守正創新,穩慎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生產關系變革。
完善頂層設計。加快頂層謀劃布局,在宏觀層面確立農業新質生產力中長期戰略目標,分層次探索建立整省、整市試點。研判階段性工作重點,發布農業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創新機會清單和能力清單。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發展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方向不動搖,堅持鞏固家庭承包經營基礎地位不動搖,堅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不動搖。適應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發展特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通過完善流轉機制、創新供地方式,增強土地要素對農業領域新業態、新產業的保障能力。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依法規范有序流轉,探索防止土地流轉費用不合理上漲的有效辦法,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以生產托管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鼓勵支持建設一批區域性農事綜合服務中心,健全高效便捷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先進科技、現代要素、經營理念等引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組織化、產業化、社會化水平。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夯實農村集體所有制根基,促進農民共同富裕。
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調配全國優勢力量對“卡脖子”技術集中攻關。培養農業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農業領域卓越工程師。改革科研管理體制,營造更好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創新環境。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全面加強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深化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在傳統勞動、資本、土地要素之外,明晰技術、數據、環境等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要素產權界定。建立健全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數據要素市場、碳市場,促進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之間新質要素有效流動。完善新質要素定價機制,切實落實新質要素的所有者權益,構建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