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會議強調,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這些振奮人心的舉措,為深化氣象探測高質量發展,推進氣象探測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觀測是做好氣象業務全鏈條各環節的重要基礎,是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支柱。“十三五”“十四五”期間,在國家站網工程和氣象雷達工程等重點項目的投資保障下,我國綜合氣象觀測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實現跨越式發展。
天氣雷達是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的“國之重器”。1998年起,我國建設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網,2015年對新一代天氣雷達網進行雙偏振技術升級。目前,我國已建成由540余部S、C、X波段天氣雷達組成的世界規模最大的天氣雷達網,距地1公里高度覆蓋率達到43.6%,城市人口密集區實現全覆蓋。天氣雷達不僅能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臨近監測預警,還可實現對高空風向風速、降雨強度等氣象物理量的定量遙感,在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中發揮著“前哨”作用。
此外,我國還建成由近8萬套、340余種型號裝備組成的、全球規模最大的先進的氣象觀測系統,開展100多項觀測項目,每日觀測數據量達15TB,支撐了全球網格化的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的開展。
目前,我國天氣雷達軟硬件設施已基本實現自主可控,地面氣象觀測全面實現自動化,高空觀測創造性實現放一次探空氣球得到“上升-平漂-下降”三段觀測數據,垂直觀測實現5條大氣廓線垂直精細化連續觀測,大型無人機觀測具備我國近海、80%國土面積8小時的觀測覆蓋能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進行專章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盼。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以天氣雷達裝備研發應用為突破口,堅持把突破核心技術作為科技創新的戰略重點。一方面合理配置科技資源,開展核心技術攻關,通過開展雷達觀測試驗,推動科技成果在實際應用中優化改進,實現迭代式創新發展。另一方面發揮國家級業務科研單位的技術牽引作用,培育以科技領軍企業牽頭主導,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創新主體高效協同的高能級創新聯合體,初步建立“部門主導、多方參與、協同競爭”的氣象大型裝備研發機制。
同時,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以科技創新為先導,立足科技體制改革試點,推進天氣雷達短臨監測預警、北斗探空升級換代、地面觀測自動化、大氣成分觀測設備國產化等核心業務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精密氣象監測系統,大力發展地基遙感垂直觀測、飛機機動觀測,加快“國-省-臺站”三級數據質量控制平臺建設,打造全鏈條觀測數據質量管理體系,提高氣象儀器計量檢定自動化、信息化和社會化水平。
在項目、平臺、政策、人才等方面,中心繼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多管齊下開展新一輪科技創新改革,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助力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
一方面,科學謀劃研發布局,持續開展科技攻關。建立“研發探索、業務改進、青年人才培養”三大類研發項目,統籌科技資源持續跟蹤和支持。一體化布局創新平臺,不斷深化開放合作。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強化科技成果產出和有組織的人才培育。深化部門合作,推動國際科技交流。
另一方面,創新成果評價轉化機制,推動成果業務應用。建立以業務應用為導向的評價制度,開展已轉化成果的跟蹤評估和優化升級。強化人才資源建設,多措并舉培育人才梯隊。著力培養氣象探測領域的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進入新時代,面向全球無縫隙天氣預報的發展需求,氣象觀測從測量和觀察地球大氣拓展至對大氣、地表、海洋等多圈層地球系統的綜合觀測。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技術與氣象深度融合,必將帶來新一輪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的升級。為此,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將持續加強科技創新,強化觀測裝備標準化建設,提升協同觀測能力,努力探索氣象科技發展新路徑,實現氣象探測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