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彭競蘭 張強
試想一下,你是一名水稻種植大戶,正操控平板、下達指令,遠程操控農機離開倉庫,駛入田地開展無人化作業。電腦屏幕上,土壤肥力數據、氣象數據等信息動態顯示,全面展示農田情況……
這樣的場景,在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重科)流轉了2043畝土地建設的峨橋智慧農場就能實現。這家農場以產業數字化、數字化產業為主題,通過水稻數字化種植技術和產品研發與推廣,實現“數字賦農、科技助農”。
11月24日,科技日報記者跟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湖南主題采訪活動來到位于長沙的中聯智慧產業城,深刻感受智能“鐵牛”與智慧農業所碰撞的火花。
智能“鐵牛”:全環節、全地域覆蓋
作為現代農業中犁田耕地、拉車運輸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農機被農戶們親切地稱為“鐵牛”。在中聯智慧產業城智能農機展區,高端、智能、綠色的農業機械有序排列。輪履復合型動力平臺、純電動50馬力拖拉機、小麥混合動力收獲機、AI谷物聯合收獲機等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
“這是我們的‘明星產品’,跑得快、收得好,農戶們都喜歡。”中聯農機聯席總經理郭崗指著一旁的收獲機向記者介紹,這是目前國內最大喂入量的谷物聯合收獲機TF220。
記者看到,該收獲機近4米高,浮動割臺如同伸出一排巨大的爪子;割臺傾斜,能自如跨過地面起伏;AI攝像頭能對前方作物、路況等進行自動識別,同步調整各種作業參數。
“它一秒的喂入量能達到22公斤,一小時可以收割60—110畝地。”郭崗說,大喂入量、大馬力、大割幅、大糧箱谷物聯合收獲的特性,讓這臺收獲機可以收割玉米、大豆、小麥等20余種作物,實現了一機多用。此外,收獲機采用復合脫粒+大面積清選系統,在滿足高效作業的同時,把籽粒損失降至降低至0.6%以下。
這也是中聯重科今年10月發布的最新產品。自2014年中聯重科進入農業機械領域以來,該公司深耕拖拉機、小麥機械、玉米收獲機、水稻機械等領域,持續賦能農業機械。
“依托工程機械新能源、新數字、人工智能技術優勢,近年來,我們全力推進農業機械技術革新,實現了‘耕、種、管、收、儲’全環節、‘丘陵、平原’全地域、‘農機裝備端、生產種植端’全數據覆蓋。”中聯重科副總裁盧青表示,該公司聚焦全環節、全地域覆蓋的先進農機研發與智慧農事管理,已經形成共計11大系列127個品種。
截至目前,中聯重科在湖南、安徽、河南、北美和歐洲有農機的研發制造基地,已形成完善的研發體系和全球化營銷服務網絡,業務覆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智慧農業:讓所有人會種田、種好田
峨橋智慧農場始建于2016年。正是這一年,中聯重科開始了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研發工作。2018年,該公司開始探索研究大田作物生產全過程數字化種植技術。2020年中聯重科整合技術、人員、基地,成立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智慧農業),在湖南省建立試驗基地,用以探索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
那么,這套技術“聰明”在哪?
“通過‘天、空、地、人、機’五位一體的數據采集體系,即衛星遙感、無人機、傳感器、地面服務團隊和智能農機,同時基于作物模型和AI大模型技術的智能決策體系,我們實現了大田作物種植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盧青介紹。
智能控制,既能夠讓機器操作實現無人化,也可以讓種田實現無人化。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的農田,可以節肥減藥、固氮減排、省工提效、穩產增產和提升品質。以峨橋智慧農場的施肥管理環節為例,通過智能決策實施數字化施肥方案,每畝農田節省成本44元,相比傳統依靠經驗施肥,整個農場在施肥方面可節約成本3萬多元。
依托作物種植智能決策系統以及峨橋智慧農場成熟經驗,中聯智慧農業為農戶、企業農場、農服組織和政府提供智慧農業綜合解決方案,業務覆蓋安徽、湖南、四川、黑龍江等省份,累計服務面積已逾百萬畝。該公司還通過大力推進數字化技術與農產品產業集群深度融合,助力打造“蕪湖大米”“洞庭香米”“大通湖大米”等優質稻米品牌,全面促進了所服務區域的農民增收、環境保護和地方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
以智能農機為技,以智慧農業為核,科技正不斷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智能“鐵牛”與智慧農業有機融合,繪就了一幅現代農業新圖景。
(受訪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