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彭競蘭
吃著營養餐,住著無菌房,這里的蠶寶寶幸福值拉滿!11月24日上午,科技日報記者跟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湖南主題采訪活動來到中繭新科桑蠶生物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繭新科),感受到傳統蠶桑產業的“破繭重生”。
蠶桑產業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目前,我國蠶繭、蠶絲的產量仍占世界的80%。但傳統的養蠶模式復雜,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養蠶業的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如今,中繭新科依托現代科技,走出了一條智慧養蠶的新模式。
“傳統的蠶寶寶吃桑葉,我們的蠶寶寶吃飼料”
穿上一體式無菌服、戴上無菌手套和口罩,攜帶的設備經過酒精消殺,再穿過兩道門,記者才能走入進廠房近距離看蠶寶寶。只見全自動化的流水線上,一排排白色飼養盤依次傳送,里面爬滿了白白胖胖的蠶寶寶。不同的是,蠶寶寶身下不見桑葉,而是鋪著一條條褐色的泥狀物。
“這就是喂蠶寶寶的飼料,傳統的蠶寶寶吃桑葉,而我們的蠶寶寶吃的是飼料。傳統養蠶成本高、效率低、蠶繭品質不穩定,要復興中國的絲綢文化,我們就要通過工業化的理念,采用機械化、智能化的手段顛覆傳統生產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蠶繭產量,保證蠶繭品質。”中繭新科董事長范茂林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傳統家蠶具有寡食性特征,桑葉是其唯一食用的“生長劑”。這也是傳統養蠶業轉型升級難以跨越的“鴻溝”。如何轉變蠶的食性,提供蠶生長所需營養,是中繭新科需要破解的重要難題。
中繭新科副總經理劉麗介紹,他們歷經10年通用性配方研究,20年品種改良,最終研制出適應飼料化喂養的廣食性蠶品種。他們研制的廣食性蠶食用人工飼料,配方富含玉米、豆粕、桑葉粉和維生素多種元素,讓蠶寶寶吃得好、吃得香,吃得健康、長得快。飼料化喂養突破了傳統養蠶的春秋兩季季節性限制和蠶對桑葉的高度依賴,實現全天24小時、全年365天不間斷產繭。
“365天都能養蠶,效能提高了1000倍”
讓“靠天吃飯”的蠶桑產業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生產,還要靠智能化轉型。
“我們實現了農業的工業化,工業的智能化。”中國蠶學會常務理事、中繭新科首席科學家崔為正教授介紹,中繭新科研發了環境智能化控制系統,建成了恒溫、恒濕、潔凈養蠶廠房;自主研發了自動化、數字化家蠶飼料、蠶具、喂料、清洗、采繭等生產設備;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圖像識別、自動化控制等前沿技術,實現從蠶種到蠶繭的自動化生產。
“工廠還建立了以MES系統為核心的智慧大數據系統,實現從原料、過程到成品出廠完整的生產目標,檢驗和可追溯體系,確保品質穩定。”崔為正說。
記者注意到,養蠶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通過智慧養殖大數據中心一整面墻的大屏顯示系統查看。劉麗介紹,“通過這個電子顯示屏,管理人員可實時對工廠的生產進行指揮和調度。”
操作員點開系統,溫度、濕度、氣流等情況盡收眼底。顯示屏上,有空調、加熱、補濕、除濕、換氣、勻風、消毒等項目。一旦監控指標不正常,立刻顯示紅色報警。管理員根據設定的參數,在電腦上一鍵操作調控到位。
中繭新科還從養殖密度、空間利用率、生產批數等方面進行了創新。他們結合工廠化養蠶,研制出注塑廠房。利用這里生產的飼養盤,可以實現多層堆垛,實現了從傳統養蠶一平米600只,到目前的一平米2000—3000只。雖然養蠶密度達到了傳統人工養蠶的將近5倍,可一趟走下來,卻沒看到幾個工人。沿路都是自動化的流水線在默默工作,還有一個個的AGV智能機器人來回奔波。
“傳統蠶繭的生產模式下,70%都是勞動力的投入,而智慧養蠶模式把人力節省到了極致。我們可以做到每天消耗一千噸飼料,一天產一百噸繭,365天,天天都能養蠶,效能提高了1000倍。”劉麗說。
(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