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楊雪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平臺,是一個中軸線統一監測保護體系,可以集中監測與分析文化遺產本體狀況、周邊環境、產業結構、游客信息、安防等。”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遺產監測部主任周子予指著監測大屏,向記者展示了鐘鼓樓、正陽門、先農壇、中山公園等地的實時數據。
近日,記者跟隨中國移動京津冀媒體行活動走進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在這里,依托5G網絡、邊緣計算技術、政務云服務以及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運行著一條集動態感知、狀態分析、問題研判、智能預警和協同保護于一體的“智慧中軸線”,實現了傳統遺產保護管理數智化轉型升級。
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9項世界遺產,也為世界文化遺產寶庫增添一顆璀璨明珠。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由15處遺產構成,從永定門到鐘樓,總長7.8公里。它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后不斷完善,歷經逾7個世紀,形成了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見證了影響中國都城營建傳統兩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
面對這一統領整個老城區規劃格局的建筑與遺址的組合體,其保護工作所涵蓋的復雜性與挑戰性,遠超傳統保護手段所能及的范疇。2023年初,北京市文物局聯合中國移動北京公司等單位,為中軸線量身打造了一套“5G+城市數字孿生協同監測體系”,對中軸線遺產全方位、智能化保護,還巧妙融合了游覽展示功能,為中軸線申遺之路增添強勁助力。
中國移動北京公司重要客戶中心副總經理盛凌志介紹,這個監測體系包括基礎設施、云邊協同、管理應用和管理駕駛艙四層結構。基礎設施以5G網絡為底座,通過近3萬座5G基站和視頻監控、自然環境監測等多種智能傳感器,組成了中軸線全域覆蓋的物聯感知網絡,實時采集遺產區的遺產本體、風貌、環境和管理等信息。
云邊協同整合了5G邊緣計算平臺和政務云部署平臺,實現了全天候實時感知、主動預警與預防性保護。“結合3D模型搭建體系,在監測平臺上呈現了中軸路區域文化遺產真實狀態的數字孿生圖像映射。通過對3D形象的文化遺產狀態全天候實時監測,實現主動預警與預防性保護。”盛凌志說。
四層結構環環相扣,在中軸線周邊部署了一張密不透風的監測+業務保障網絡。“今年夏季遇到極端暴雨天氣,某中軸線遺產要素單位一處古建房頂上的吻獸出現歪閃現象,巡檢的監測人員發現后,及時拍照上傳到監測平臺,管理單位組織搶修,監測平臺又將這處病害,定為監測平臺長期關注點位。”周子予說。
5G技術的應用,讓中軸線文化遺產的實時保護范圍拓寬至原來的6倍,有效降低了近40%的人力成本,巡檢效率提升200%,5G+MR(混合現實)應用時延縮短50%。
2023年11月,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平臺項目被選為文化和旅游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認證的第一批“5G+智慧旅游”應用試點項目。隨后,中國移動北京公司與北京市文物局合作,采用前沿裸眼3D技術,打造了3D北京中軸線視頻。立體呈現的壯麗景觀,讓游客如臨其境感受中軸線磅礴氣勢與深厚文化底蘊,領略古都獨特魅力。
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是文物與新時代融合新生的關鍵。技術賦能下,隨著越來越多人走進中軸線、認識中軸線,這片自元代起歷經歲月洗禮的城市建筑群,為古都再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