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彭競蘭
小小的種子,連著“國之大者”。湘江之畔,一顆創新的“種子”正在慢慢長大。
細雨霏霏,寒意微微。11月23日下午,科技日報記者跟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湖南主題采訪活動來到位于長沙的岳麓山實驗室集聚區。紅灰相間的單體建筑錯落有致,園區綠地郁郁蔥蔥,一粒粒“種子”就是從這里“撒向”沃野田間。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岳麓山實驗室是充分發揮湖南種業優勢、做強農業‘芯片’的重大部署,也是湖南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重要內容。”岳麓山實驗室省政府工作專班負責人邵勝強說。
匯聚英才,打造種業人才高地
從空中俯瞰,岳麓山實驗室集聚區,好似一株掛滿稻穗的水稻。
今年9月7日袁隆平院士誕辰94周年之際,袁隆平院士生前所在的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入駐岳麓山實驗室,成為岳麓山實驗室竣工驗收后首個入駐的團隊。
近年來,這個團隊產出頗豐——全球第一個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鎘低積累水稻品種“臻兩優8612”,遇異常高溫依然表現良好,實現豐產增效;培育出優質抗病耐鹽雜交稻新品種“箐兩優3261”,實施耐鹽堿水稻“百、千、萬示范工程”,示范片畝產最高580.06公斤;促進水稻品質提升和產業升級,實現高端優質稻米進口替代和“走出去”,育成以“玉針香”為代表的長粒香型優質秈稻系列品種30個……
“依托岳麓山實驗室良好的實驗條件和先進設備,我們的科研工作進度正在加速。”岳麓山實驗室前沿技術研究部團隊PI、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炳然研究員說,“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在這里有了延續。”
現代種業競爭,實質上是科研實力的競爭。岳麓山實驗室集聚區主攻育種基礎理論與種業安全戰略、前沿育種技術等種業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研究和國家重大戰略種質培育。除了雜交水稻,這里還有畜禽、油菜、茶樹、微生物和中藥材等品種創制中心和成果展示中心。
目前,岳麓山實驗室依托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以及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等高水平科技人才,已初步聚集了230余個團隊2000余人。
“有‘辣椒院士’之稱的岳麓山實驗室主任鄒學校帶領團隊建立了規模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的辣椒種質資源庫,將小小的辣椒做成了千億產業。”鄒學校院士的助手胡博文介紹,目前,團隊正在這里加快選育適合大面積推廣的辣椒新品種。
打破傳統,創新成果持續產出
“岳麓山實驗室是一個開放、共享的平臺,我們希望凝聚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科研力量,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岳麓山實驗室科研部部長王峰表示,“我們要把方向把握好,做有組織的科研,把科研人員的聰明才智匯集到國家所需、湖南所能的方向上來。”
記者了解到,不同于普通科研機構,岳麓山實驗室是一種新型創新主體,在用人、管理、運行、考核等方面打破傳統科研體制機制束縛,讓科研更為高效。
“岳麓山實驗室是個開放性的科研中心。”鄒學校院士說,實驗室將打破人與項目之間固有的聯系,營造人才自由流動的環境,以開放性贏得創造性。
早在規劃建設之初,岳麓山實驗室便明確了“邊建設、邊攻關、邊出成果”的思路。目前,岳麓山實驗室圍繞種業底盤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重大新品種培育等,組織重大科研攻關,積極承接參與國家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我們的目標就是建設成為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以種業為重點的現代農業實驗室。”邵勝強表示,預計到2025年,實驗室將爭取產出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突破10項關鍵核心技術,選育100個以上重要農業生物新品種。
(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攝)